在生活遠離收音機的年代,電台還有存價值嗎?前商台DJ Wasabi ╳「新廣播之王」學員:電台「魔力」不減,獨特之處在於「即時」及「陪伴」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電台不死

在生活遠離收音機的年代,電台還有存價值嗎?前商台DJ Wasabi ╳「新廣播之王」學員:電台「魔力」不減,獨特之處在於「即時」及「陪伴」

k220723lucas-033

剛開始探索「電台不死」這一題目,首先思量的是,究竟還有沒有年輕一輩仍鍾情電台行業?然後就要找尋在這夢工場打滾多年,有資歷又夠分量回應這問題的電台人。毫無懸念地邀請了前DJ Wasabi(鄺兆昌),他曾主持商業二台節目《短期租約》廿二年;除了DJ,他的身份還包括作家、填詞人、廣告人,還有—廣播訓練班「新廣播之王」的導師。

「當時真係估唔到,喺一九年,竟然仍有一班廿幾歲嘅人,仲會覺得電台是一回事。」面對一班願意付出努力的學員,Wasabi也坦言被他們的熱誠打動,改變了當初想「hea教」的想法。九十後的Sam和Tiffany是獲選進訓練班的三十多人裏其中兩位,因着不同原因走進這大觀園,了解愈深就愈着迷,認為電台工作存着「魔力」。

生於不同世代的兩代人,跟電台相遇相知的軌跡也不同,但他們都肯定的答道:電台不死!因它存在不易被取替的獨特性—即時性及陪伴感。

「新廣播之王」學員Sam(左一)和Tiany(右一)跟Wasabi亦師亦友
「新廣播之王」學員Sam(左一)和Tiffany右一)跟Wasabi亦師亦友

做DJ前 電台從未在生命中重要過

Wasabi與電台,彷彿已被大眾畫上等號。他在九○年加入商台,曾赴加拿大發展,回港後重返舊東家,先後任職廣告部創作總監和商業一台創作主管。

明明從事廣告行業,為何跳進另一行頭?他自命性格好勝,在商台當copywriter時,撰寫的廣告文案經常被DJ ban橋,不忿氣之下舉手入讀DJ訓練班:「佢哋話『你冇做節目你唔知㗎喇』,你話我唔識吖嘛,我咪去識俾你睇囉。」數個月後,剛巧頻道有空檔時段,上司就着他試試構思節目,亦因此展開其開咪生涯:「多份錢梗係好啦,DJ從來都是我的副業。」

人生中至少有三十年在電台工作,然而,他笑言自己入行前,電台在他人生中「從未重要過」,自己並不是放學後趕回家聽收音機的那類人;會聽的理由是:如廁時打發時間及收聽音樂節目。「因為我喜歡音樂,所以多聽music show,自己在一邊『夾歌』(即在歌曲音樂部分讀白),同個行家一齊『收口』,心諗我都做到DJ啦。」他的音樂感是天生,小時候已經自己排列歌曲run down,「我係會跟flow,接邊隻歌會啱,我聽音樂會有這樣的習慣。入了電台,才發現原來他們都在追求這種skill,當然之後一路做亦有唔少開竅的時候,就真真正正知道係乜嘢一回事。」

Wasabi在電台工作多年,但「開咪」卻不是他當年的第一志願。
Wasabi在電台工作多年,但「開咪」卻不是他當年的第一志願。
DJ的工作藉着咪高峰以聲音傳遞訊息,與聆聽者建立關係;Sam認為這正是電台工作的吸引之處。
DJ的工作藉着咪高峰以聲音傳遞訊息,與聆聽者建立關係;Sam認為這正是電台工作的吸引之處。

新一代接觸電台各有前因

收音機是上世紀家中必備的娛樂,今時今日好像搵部都難,新一代人與電台的距離是否更遠?未必。也許電台的工作始終隱藏着一點吸引力,讓人難以抗拒。一九年,商台因慶祝六十周年台慶,推出「新廣播之王」訓練班,招收對廣播事業有興趣的年輕人成為學員,最終收到過千份申請,反應之熱烈讓Wasabi意想不到,原本一班二十人的名額增至三十多人。學員的學術或工作背景各異,入讀的原因也不一樣。

參加訓練班時剛從大學畢業的Sam,對接下來的人生路仍處於摸索階段。修讀供應鏈管理的他直言行業太悶,希望尋找突破,「朋友話我把聲好聽,叫我去做DJ,參加呢個班。」Wasabi聽罷在旁笑說:「咁你呢個朋友都真係好客套。」在此之前,Sam以為單憑一把靚聲就可以當DJ;其實他也不是電台忠實聽眾,只偶爾在家人車上聽到收音機聲浪。

在港大讀藝術的Tiffany則較常接觸電台,因為聽收音機是她從小建立的生活習慣,「因為夜晚一個人嘅時候怕黑,想有把聲陪住我,就會聽電台嘅深夜音樂節目。慢慢地,聽音樂變成聽收音機,發覺有人同你傾吓偈都係一種樂趣,原來有份工可以陪人生活,都係幾有趣嘅事。」

電台的直播室裏不可或缺的東西—滿載中外新舊唱片的CD架。Wasabi認為音樂感也是勝任DJ工作的重要元素,他說自己年輕時亦會一邊聽着電台的音樂節目一邊在「夾歌」,電台工作正需要這種天分。
電台的直播室裏不可或缺的東西—滿載中外新舊唱片的CD架。Wasabi認為音樂感也是勝任DJ工作的重要元素,他說自己年輕時亦會一邊聽着電台的音樂節目一邊在「夾歌」,電台工作正需要這種天分。
Wasabi去年離開電台崗位。他說自己非因「電台人」的身份才為電台說好話,只是客觀地認為,若一個媒體能發揮自身特性,一定不會被淘汰。
Wasabi去年離開電台崗位。他說自己非因「電台人」的身份才為電台說好話,只是客觀地認為,若一個媒體能發揮自身特性,一定不會被淘汰。

DJ訓練班成創意啟蒙

「新廣播之王」訓練班在暑假進行。Sam笑言參加除了因為免費外,也希望感受電台那種獨有的「魔力」;他所指的魔力,是指電台所彌漫的一種奮鬥精神,在為期兩個月的課程中,班上的人都在互相鞭策的氛圍下學習,「有興趣的同學都好用心機交功課,希望得到comment,大家留到好夜不肯讓Bi哥走。」

訓練班的教學內容並沒包括技術性實習,學員甚至從沒踏足過錄音室,Wasabi主要讓他們了解廣播知識,並燃起他們的創作興趣、發掘他們潛能。Sam認為自己上堂後終於開竅,在思考過程中得着不少,見識到「商台式」的一套創作功夫:「以前都有玩話劇,上完堂發現原來以往度橋方向係錯晒。就算我現在沒做電台,全職在《100毛》從事創作,但原來當年學的是有用。」

Tiffany上訓練班時還在讀大學,對將來感到有點迷失,她不諱言,自己在參加「新廣播之王」的兩個月裏成長了不少,視訓練班為人生啟蒙:「呢度好着重個人性格,要be different。我當時跟Wasabi說覺得自己有點人云亦云,佢叫我唔好讀(此訓練班)。因為呢句說話點醒咗我,我又真的反思了,怎樣找到自己的特質,怎樣在一羣人之中突顯到我。」完成課程後,她對電台愈來愈着迷,曾經在港台兼職當《瘋show快活人》節目助理,但當時的夢想還是加入商台,「大家都千方百計在想怎樣搲呢份工。」

Sam提到電台引人入勝之處,分享了一段小故事;二○二一年,多人線上語音聊天社交軟體Clubhouse曾在本地掀起一時熱潮,「這個以聲音主導的app,大家都突然好有感覺,好似以前電台的熱線節目,個人主義好強,每個人都可以開咪做所謂一個DJ。」他亦曾在平台裏小試牛刀,開了「房間」做節目,嘗試以電台的一套模式運作,一嘗做DJ心願,「雖然每晚平均二三十人聽,但都已經好滿足,因為係慢慢一個一個咁儲返嚟,再建立關係,更試過被聽眾邀請主理一個實體music show,係好有滿足感。」

現時從事創作行業的Sam,學業背景與傳理或創意學科無關,但因為參加了訓練班而開竅,找到自己愛創作的另一面
現時從事創作行業的Sam,學業背景與傳理或創意學科無關,但因為參加了訓練班而開竅,找到自己愛創作的另一面
雖然電台已不再成為生活裏的重要角色,但Wasabi認為,電台一直跟隨聽眾的生活習慣而轉型,即使我們已沒有扭開收音機的習慣,電台依然在我們生活中發揮作用。
雖然電台已不再成為生活裏的重要角色,但Wasabi認為,電台一直跟隨聽眾的生活習慣而轉型,即使我們已沒有扭開收音機的習慣,電台依然在我們生活中發揮作用。

電台的生存模式 跟隨時代轉變

成長於八十年代的Wasabi直言當時電台已不是主要傳播媒介,但電台仍是人們重要的資訊來源,亦是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支柱。「當『超級無敵』TVB出現之後已經不是﹙主要媒介﹚,但當時電台影響還是很大,雖然它是broadcast,卻沒有電視那麼大眾化,相對來講serve到比較小眾少少的市場。」他續道,自從八十年代,商台和港台清晰地把中文台分為兩條頻道,雙方的二台都是主力打年輕聽眾,「所以你會覺得在八十年代成長的一輩,聽收音機是他們的主要娛樂,特別是聽外語歌的人,在資訊未咁流通的年代,一定要從收音機才可以聽到最新的英文歌。你不能想像冇Internet的年代,你要看一本外國雜誌係要突登走去書局訂。」

Wasabi表示不清楚聽眾率走勢,因近年沒有最新的收聽數據作參考,但他同意電台的影響力和收聽率不復以往乃不爭事實,但他強調:「電台作為一個媒體,是不死,點都唔會死。」

他認為,電台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五六十年代雄霸港人生活,至七十年代開始面對競爭,到現在,角色一路都在變。「電台在不同年代會有不同的生存模式,因為受眾的選擇和生活習慣。聽收音機的模式改變了,令很多東西也改變,但總不會冇人聽收音機,只是我們不承認我們有聽收音機。」他舉例道:「喺office返工你不能開住套韓劇『扮工』,但你會開住個browser,塞住個耳筒聽電台嚟『扮工』。」他又認為電台已不局限於以收音機作唯一接收工具,人們可以利用手機和互聯網收聽,不需要全神專注,但又可吸收資訊及娛樂,電台正正就是有這種好處。

Tiany小時候已培養聽收音機的習慣,原因是「怕黑」,需要獲得陪伴,特別感受到DJ跟聽眾的「一對一」關係。至今,她仍十分珍視這種電台的獨有價值。
Tiany小時候已培養聽收音機的習慣,原因是「怕黑」,需要獲得陪伴,特別感受到DJ跟聽眾的「一對一」關係。至今,她仍十分珍視這種電台的獨有價值。
短短兩個月的「新廣播之王」訓練班,Sam和Tiany二人已把筆記本抄得滿滿,所學到的東西至今仍能在工作中活用。
短短兩個月的「新廣播之王」訓練班,Sam和Tiany二人已把筆記本抄得滿滿,所學到的東西至今仍能在工作中活用。

獨特性不會消失 發揮得好「一世唔會死」

Tiffany留意到電台無可取代的獨特之處,就是其即時性:「就算任何YouTube channel、網台,甚至電視台也好,都未必做到電台的即時性,每隔半個鐘有天氣、新聞和報時。」Wasabi也和應:「有些特性是永遠不會變,你睇吓『試當真』會不會報天氣俾你?」他更認為,這種即時性在今日社會上仍然有需求:「一九至二○年間,我要知道放工可以點樣返屋企、邊條路冇被block,你聽住電台係可以知道的。」

雖然現在人人一機在手,開着電話已能知道時間和天氣,但Tiffany更覺電台能給予人們的是一種陪伴感:「是有個人在那一刻陪伴你,有一個人one to one和你互動的感覺,你看電視,可能是一個人對着幾百萬人做一件事,但電台的另一獨特性,是做節目時以『你』為稱呼,好像跟你一對一。作為受眾,我們可以選擇用其他媒介替代,但它的特性不會因為有其他substitution而失去。」

Wasabi指出,每一個媒體都有各自的特性,只要能發揮到那特性的話便能長做長有:「電台作為一個媒體,佢攞返自己嘅本位,發揮到自己最大嘅特性,佢係一世都唔會死。你可能會覺得我係一個電台人所以好維護佢,其實我係一個marketing嘅人,成日都會抽身出嚟客觀睇件事。只要繼續成功令到你的聽眾需要你,無論你的平台是什麼,只要你能做到這一點,你仍然有這生存空間。」

「但同時,電台可以是一間公司,一個station,一間公司係可以死嘅,DBC(數碼電台)已經死咗。」Wasabi從商業營運角度解讀「電台不死」此說,若要營運一間電台,他覺得是需要無時無刻的”rejuvenate”(年輕化)才能不死。套用他自身在商台浸淫多年的歷練,他解釋到商台至今仍能在媒體中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原因:「點解某間公司,好像可以在經歷了這麼多年代之後,仍然緊貼當代的流行文化,就算人們的生活習慣幾離開電台這個media都好,呢間公司好像還有點存在價值。是需要做到一種特色,工作的人要有同一理念,受眾才能感受得到。要行前聽眾一步,行多過一步就有距離,唔行前一步佢又唔需要你。」

電台依舊不乏聽眾,皆因仍有受眾偏愛這種廣播模式,特別是追求即時性或陪伴感的人。三人都認為,社會上未有一種媒體能完全取代電台的所有獨特性。
電台依舊不乏聽眾,皆因仍有受眾偏愛這種廣播模式,特別是追求即時性或陪伴感的人。三人都認為,社會上未有一種媒體能完全取代電台的所有獨特性。
Wasabi說,假若電台希望在眾多媒體中保存影響力, 融入我們的生活, 營運者需要創立別樹一格的特色,要比聽眾行前一步。
Wasabi說,假若電台希望在眾多媒體中保存影響力, 融入我們的生活, 營運者需要創立別樹一格的特色,要比聽眾行前一步。

一場以內容優劣取勝的競爭

每年由各間電台舉辦的音樂頒獎禮總能成為城中熱話,足證它們在流行文化的影響力依然存在,但是電台節目的討論度卻較「靜局」。Sam提到身邊朋友愈來愈少聽,「因為這個世代我們多了選擇,除了電視還有互聯網,更可以聽Podcast,就算我只想聽一個聲音節目,我都可以揀。」他指,不同平台其實都在做電台創作的內容,變相在市場上出現更多選擇。

「很多人說網台可取代電台,但其實你不能拿網台來比,頂多只能跟同類電台節目獨立抽出嚟比較。」Wasabi打趣舉例:「蕭生都不會廿四小時播住,講唔同嘢俾你聽啦。」同時,他又認為從電台演變出來的Podcast是另一產物,同樣不能跟電台直接比較:「因為生活節奏不同,也不再是你提供什麼我就追住去聽,而是我想聽咩,我呢個時間得閒我就聽咩,這就是Podcast;但radio有啲嘢係點都唔會變,如果是取代到的話,電台是不會還存在,像Cassette、VCD和MD,佢哋已經消失晒,因為這些產品已經advance了。一樣東西到今時今日仍然生存到,一定有他的uniqueness和存在價值。」

對比起媒體本身,Tiffany認為節目內容的優劣才是左右大眾做選擇的工具:「我覺得對香港人來說,最吸引你的往往是內容而不是平台,節目內容吸引的話你自然會聽,到底我們需要邊個台、邊個節目、邊個人。這一代人的娛樂,絕對是以內容作主導。」

Sam留意到坊間有人會選擇用串流平台聽歌,有人卻選擇聽黑膠碟,認為這些傳統東西被保留必定有原因,代表永遠有人珍而重之。即使有一日電台會被取代,「但同時又可能唔知幾時,人類有太多娛樂選擇之際,突然又想搵返最純粹嘅娛樂,電台或者又會再次復古『翻生』。」

電台的未來,Wasabi說估計不到,有可能會迎來新的營運模式。例如是製播分家,即電台接收不同人的製作後,純粹以平台形式播放出來,以減少後勤人員成本;當然,這一切都是未知數,但他肯定,除非他日出現一個可取代電台所有特性的新媒介,否則要等世上所有電台倒閉,電台才會正式宣告死亡。「又或許直至一個時代,我們都已植入晶片,不再需要靠外力獲取即時資訊,那天,應該就是電台死的一天。」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電台不死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