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四分三香港】用手機定位舉報郊野破壞 辦執山活動和無障礙路線 本地行山app:希望公眾勿以消費心態對待山野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遇見四分三香港】用手機定位舉報郊野破壞 辦執山活動和無障礙路線 本地行山app:希望公眾勿以消費心態對待山野

訪問當日走訪柏架山道自然徑,打開TrailWatch應用程式,顯示記錄路線和個案舉報位置。
訪問當日走訪柏架山道自然徑,打開TrailWatch應用程式,顯示記錄路線和個案舉報位置。

近年本地行山郊遊蔚為風潮,人們走進山野,開揚美景於眼前舒卷,一掃疫情困境下的悶氣。然而,遍山垃圾,污染破壞等問題也隨人們的足跡蔓延至郊野。本地行山應用程式TrailWatch就以結合保育郊野及分享行山運動為目的,提倡守護郊野公園,希望公眾不要以消費的心態對待山野。

以手機定位舉報郊野破壞

TrailWatch由一羣本地山友成立。他們早於沙士時期,同樣因一波疫情襲來,開始養成行山習慣,直至一二年智能手機逐漸普及,於是設計出手機應用程式。五年前加入的成員Hazel表示,應用程式的設計是希望有一個行山的社羣,用戶能夠記錄每次行山路線,是嚮導,也是山野紀錄和活動行程,分享相片等等。

其中,手機GPS定位功能除了用作一般郊遊路線,更有個案舉報功能。Hazel解釋,是幫助山友去做標記,「試過行山見到雪櫃,(標記)能夠點到點處理。例如舉報垃圾,垃圾也有很多分類,有過幾年經驗後,便知道大概哪類是食環署負責,哪些是路政署、地政總署,或是漁農署負責,像漁農署也分不同郊野公園部門。所以我們是做一個平台,建立了這個database後,就能找到負責部門跟進。」另一名成員Yui也常登山,她發現時有石級或橋面損壞,都可以標作危險個案,「例如颱風後,常見塌路情況,或者日常因土壤復原工程而臨時封路,都能夠更新行山情報。」

當用戶舉報後,可在應用程式內查看跟進進度,「令他們覺得對郊野公園有say,有一個行動可以保護到郊野公園,這樣(郊野公園)才會sustainable。」Hazel說。

TrailWatch成員Yui(左)與Hazel常常行山郊遊,熟知本地多區不同路線的情況和轉變。
TrailWatch成員Yui(左)與Hazel常常行山郊遊,熟知本地多區不同路線的情況和轉變。

垃圾遍野 辦執山活動

常見於郊野公園的舉報,她指比較明顯的當然是垃圾問題。「二○一七、一八年左右,較少人行山,那時多是捕獸籠、砍伐土沉香的問題。」Hazel表示,組織盡可能會先去視察,並聯絡關注組,如捕獸籠、土沉香,郊遊徑石屎化問題都有相應的關注組,跟進情況。

TrailWatch不時舉辦執山活動,和山友一同上山執垃圾,並且統計相關數據。在去年七月至十二月的執山活動中,他們一共撿拾的垃圾總數量,居然逾三千七百件,其中膠樽佔近五成,其餘包括食物包裝、煙頭、煙盒、紙巾和紙包飲品,還有防疫用品。Hazel認為,一些市民有心幫忙清潔山野,不過未必自發做,參加團體活動會比較舒服。她坦言:「其實沒可能執晒所有垃圾,但是想大家透過活動,看到有哪些垃圾,譬如是食物包裝紙、紙巾,可能也讓他們反思,帶毛巾,或裝好食物,從而改變自己的行山習慣,這個才是我們的目的。」

Hazel苦口婆心地叮囑,「山野無痕」是基本守則,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尤其最重要切忌生火,如以芒草海為名的熱門路線大東山,曾於一個月內發生四次山火,山野頓成一片頹禿。他們呼籲,公眾不要以消費心態對待郊野,在大自然裏,即使受到一秒的傷害,尤其火種,卻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原貌。

無障礙路線 擴闊對郊野公園的想像

在TrailWatch內,有不同路線推介,除了按地區分類,也有古蹟、動植物、家庭、初學等路線,而置於首項的是「無障礙路線」。

他們曾辦過無障礙山野體驗,邀請輪椅使用者一同發掘合適的郊野公園路線。Hazel表示:「除了想接觸行山愛好者,都想接觸一些沒想過行山的人。行郊野公園和公園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整個生態都不同。」無障礙路線佈於港九新界,如紅梅谷自然教育徑、薄扶林水塘、獅子山、城門水塘、清潭水塘等。她分享一次和輪椅使用者的訪問:「本來他沒有想過到郊野,但那次一起去試新的路線時,他慢慢發現郊野或大自然不是離自己很遠,而他也有能力去告訴其他輪椅使用者郊野公園的美好,他們也可以出一分力去保護郊野公園。」

此後,他們開始邀請不同公眾人士嘗試坐上輪椅遊覽郊野公園。「不少參加者突然發現,明明是一些過往很熟悉的路線,但用一小時坐在輪椅上觀看,才發現自己過去錯過了不少東西。有的人覺得,行山要最快、最遠,但完成計劃後,發現有另一種欣賞方式,對自然有多些不同體驗。我們希望能夠擴闊大眾對郊野公園的想像,不一定只有體能很好或很得閒的人才會行山,其實郊野公園是基層市民都能夠享用的資源。」

他們舉辦無障礙山野體驗,與輪椅使用者一同遊覽郊野公園,享受大自然。
他們舉辦無障礙山野體驗,與輪椅使用者一同遊覽郊野公園,享受大自然。

近年不少山徑平整修繕,讓大眾更輕易穿林登山,Hazel憶述,十年前跟隨台灣自然書寫作家劉克襄走訪荔枝窩時,原始樸素,無論交通或環境與今日相比,實在大相逕庭。誠然,疫情之下,許多巿民重新體悟本地郊野的美好,「人流多了,道路肯定是拉闊了,垃圾痕跡也多了,但我們都樂見多了人行山。」她指,從前跟人談論行山,予人感覺很「老土」,「如果我對你說大自然很重要,但是你都未去過郊野公園,沒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很難令你有同感。但當你與自然有連繫後,慢慢地便會感覺到大自然的重要。當然,在管理上或資源上是要相應增加,但人的精神健康好了,對保護自然的意識都會增加,這些都需要時間或過程。」

她說:「最重要是你和大自然有連繫,明白你都需要大自然,這是無法用任何政策或倡議做到,只有親身第一身經驗才能明白的。」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