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四分三香港】綠化帶價值何在?馬鞍山村改劃爭議大 破壞邊陲緩衝功能 影響村落及前礦場古蹟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遇見四分三香港】綠化帶價值何在?馬鞍山村改劃爭議大 破壞邊陲緩衝功能 影響村落及前礦場古蹟

mos8

對香港人來說,雖然生活在高密度發展的城巿,依然有多樣的自然環境,眾山連綿,總能容易邂逅山林郊野。不少郊野公園緊鄰巿區,像馬鞍山郊野公園,從馬鞍山站前往郊野公園燒烤場,沿馬鞍山村路直上,夾道植被繁茂,不消四公里路,平日亦見居民與行山人士便裝郊遊的身影。

然而,這一帶部分綠林將會換成高樓房屋。

今年一月十四日,馬鞍山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正式獲核准,主要包括把三幅綠化地帶改劃作公營房屋發展,而馬鞍山村路另外三幅綠化地帶土地則改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設抽水站、小學及配水庫等。至於原定改劃方案中,將馬鞍山村綠化地帶改劃為私人住宅單位的計劃則被駁回。

是次改劃可謂近幾年談論綠化帶案例中爭議較大的,一共收到逾七千份申述及意見,反對聲音包括郊野公園邊陲發展、馬鞍山村歷史文化,以及前礦場古蹟的保育問題,值得日後借鑑。

馬鞍山村綠化地帶改劃項目距離郊野公園相當接近,引起郊野公園邊陲發展的爭議。
馬鞍山村綠化地帶改劃項目距離郊野公園相當接近,引起郊野公園邊陲發展的爭議。

次生林生態 邊陲的緩衝功能

要探討郊野規劃,實地考察是重要一環。訪問當日,環保團體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Roy)與公共事務主任周藹銓(Kristy)領記者一同沿馬鞍山村路漫步,由燒烤場循下山方向,右側屬郊野公園範圍,左側的植被則被納入為改劃方案,兩者只不過一路之隔。Roy指,其中一個爭論便是改劃地盤十分貼近郊野公園,部分甚至相距郊野公園邊陲只有十至十五米,不宜發展。

眼前馬鞍山村一帶綠化帶植被濃密,種有潤楠屬、軟莢紅豆、鴨腳木等本地品種樹木。Roy表示,不只看物種,而是整片林的複雜性,實屬典型郊野公園見到的次生林狀態。

「綠化帶本身是有緩衝的功能,作為城巿與郊野之間的緩衝。」Kristy說。他們都強調,規劃綠化帶要宏觀審視整個系統的緩衝效果,不只看單一塊地,而是整個區域。Roy表示:「郊野公園有其功能,公眾覺得重要,有康樂元素,也有保育、生態平衡。這些規劃的價值,在今日我們這個城市的發展,其實很需要。房屋興建真的有其他土地,未必需要開發郊野公園,甚至邊陲綠化地帶。」

馬鞍山村為寮屋村,具七十年歷史,仍有村民居住。城規會原擬改劃為私人住宅單位,計劃現已被駁回。
馬鞍山村為寮屋村,具七十年歷史,仍有村民居住。城規會原擬改劃為私人住宅單位,計劃現已被駁回。

保留村落歷史文化

馬鞍山村綠化地帶的獨特之處,還在於村落和前礦場古蹟的歷史文化。馬鞍山村為寮屋村,具七十年歷史,過去大多前馬鞍山礦場礦工定居於此,目前村落保留簡樸面貌,仍有民居、農用構築物及廟宇,村民多為礦工後代。

城規會原擬把該處作規劃私營房屋,並另擴建道路,遭到村民反對。一直跟進申述的Roy指:「特別是對馬鞍山村的歷史文化的影響,村民認為改劃會破壞村落文化價值。在申述過程中,村民花很多時間去講馬鞍山村的演變、節慶,礦工後代的背景等,而這些資料都沒有在規劃署文件反映出來,是以往政府缺乏的歷史研究。」

他提到,是次城規會委員的提問大多集中在馬鞍山村的歷史部分,是過往同類案例比較少有,反映出歷史文化角度能影響評估地方的規劃發展,值得借鏡。「未來如果有一些鄉村受影響,可能那些鄉村都有歷史價值,值得保留,那麼在馬鞍山村的背景底下,便提供了理據去否決(改劃),這都是長遠要行多一步的論述。」他說。

憂慮影響前礦場古蹟

馬鞍山村綠化地帶的改劃最終未有通過。但其他獲批的規劃區及相關工程,除了改變山坡環境,也可能影響前馬鞍山礦場的古蹟,包括選礦廠的相關構築物,如儲水缸和橋墩,以及共同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110ML礦洞及毗鄰辦公室、機械室等。

隨Roy及Kristy的帶領穿林而遊,尋訪分佈於綠化帶範圍內不少前礦場構築物,有較為龐大能見的儲水缸,可推斷運送路線的橋墩與路軌,Roy提到:「通常談論前礦場,多數集中在山頂,山腳則較少,但有些不知名的構建,可能是前礦場的相關構築物,過往沒有研究,未獲評級,應該先保留,留待日後再研究。」

翻開規劃地圖可見,110ML礦洞外牆等一組建築羣雖被剔出改劃範圍,惟相當緊貼地盤。他們都擔心日後工程或對古蹟,特別是礦洞構件造成影響,將留意日後興建公屋的情況。「但宏觀來看,會繼續留意綠化帶改劃,會否對一些我們認為很有生態價值,或值得保護的地方有很大的影響。」Roy補充道。

+4

民間參與之重要

去年,政府提出精簡城規程序,有環保團體及民間組織擔心簡化申述過程變相減低公眾參與。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認為,馬鞍山村改劃之所以能成功反對,關鍵之一在於申述,「因為村民有渠道可以申述,令事件得到關注,起碼在官方有register到反對,受影響居民有機會去反對被破壞家園。城巿規劃是一個少有的公眾參與渠道。」

申述機制讓公眾有機會提出意見及理據,Roy甚至認為可以更早一步讓民間參與,「當一些討論只能在法定程序進行,有很多事情已經改變不了。如果我們能夠再早點醞釀討論,是否能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拗?很多技術文件都早已準備好,要刊憲前,是否能早點找環保團體或村民交代呢?長遠下去,這些討論都不能單憑申述便處理。」

就在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會進行新一輪綠化地帶用地檢討,涵蓋約三百公頃。面對綠化帶發展範圍擴大,Roy憂慮馬鞍山村綠化帶改劃會否捲土重來,「今日不通過,明天會否翻本呢?因為原則改變了,考慮的因素也不同了,房屋供應又『迫在眉睫』。」談到用地檢討的原則轉變,如早期顧問報告的規劃原意,Kristy表示:「如果本身政府是訂立過這些原則,其實反而是問他們為什麼不跟以前的規例,為何沒有應用在現行規劃上。」

回顧整個馬鞍山村綠化帶改劃,Roy重申,郊野公園是要堅守的「底線」,「現時有點取巧,譬如發展邊陲位置。我們會看到一些個案不只是發展綠化帶這樣簡單,因為跟郊野公園太近。」他直言,「邊陲」的演繹可以無限延伸,未必明顯或即時見到過度開發的影響,但相信缺口一開,便會出現連鎖反應,「任何有關影響到郊野公園的完整性的發展,其實是不應該繼續去做。」

環保團體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左)與公共事務主任周藹銓帶備望遠鏡、規劃圖則,視察現時馬鞍山村綠化地帶的環境。
環保團體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左)與公共事務主任周藹銓帶備望遠鏡、規劃圖則,視察現時馬鞍山村綠化地帶的環境。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