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Sharing】將生活放慢至一針一線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Editor’s Sharing】將生活放慢至一針一線

1

從零開始學針織 遇上拆線要無懼

每個禮拜三上午,灣仔的「香港故事館」都非常熱鬧,十多個街坊圍坐在一起編織毛冷,有講有笑。館內的歡聲笑語引人好奇,不時有路人想入內參觀,但都被館長禮貌婉拒。原來,禮拜三其實是故事館的休館日,這日開門是因為街坊善用閒時閒地,在此舉行名為「招織」的社區試驗項目,招募感興趣人士共學、共製編織物。

記者住在灣仔附近,偶然看見「招織」的活動介紹,一句「歡迎零經驗加入」,勾起心底想學手作的蠢蠢欲動,便立即報名參與。

十多個街坊圍坐在一起編織毛冷,有講有笑。
十多個街坊圍坐在一起編織毛冷,有講有笑。

「招織」其中兩位策劃人區太、May婆婆都是幾十年的灣仔街坊,有豐富的編織經驗。她們無償借出自家閒置的織針和毛冷,從「揸針」開始教授編織。新手只需學會「起針」、「低針」、「高針」和「收針」等基本針法,便可完成一對冷手套。

步驟並不複雜,難是難在兩個鐘都要坐定定、專心做一件簡單的事。不知是從何時開始養成的習慣,手邊忙着一件事,腦袋卻想着另一件事,譬如吃飯前要點開一條影片,和朋友聊天時無意識看看手機,本來想讓時間過得更加充實,但最後可能兩件事都無法完全享受。

編織步驟並不複雜,但需要專心和耐心。
編織步驟並不複雜,但需要專心和耐心。

生活分神的後果可能無法立即察覺,但若在編織時稍稍分心,一時忘記手中的動作,織多或織少一針,就會馬上看出「漏洞」,不得不拆線從頭來過。

每周兩小時的編織課堂,記者上到第三堂還不時出錯,看着手中岩岩巉巉的織布,又不捨得拆掉數小時的累積,因而感到無比沮喪。不過,參加「招織」的街坊多數都有編織經驗,她們都看得很坦然,甚至會鼓勵拆線,「啱啱開始係咁,拆得多就覺得冇嘢㗎啦」、「織錯唔怕拆,拆咗織過會更靚呀」。

每個禮拜三其實是故事館的休館日,街坊善用閒時閒地舉辦名為「招織」的社區試驗項目。
每個禮拜三其實是故事館的休館日,街坊善用閒時閒地舉辦名為「招織」的社區試驗項目。

聽聽針織的舊時故事 用毛冷記錄時間

在街坊的幫助和鼓勵下,從織一行、拆一行的經驗裏艱難學會基本針法,經歷一個多月,棒針終於能在兩手中自如穿梭。耐心重複着手中一針一線的動作,遇到棘手位也能向身旁的街坊求救。偶爾可以聽到區太說起舊時故事,或是當了十年故事館導賞員的May婆婆講着藍屋的歷史,大家有傾有講,兩個鐘的時間過得飛快。

區太說,在她成長的年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都會坐在家門口、在街邊編織,十歲八歲的她看見後也心癢。雖然那時沒錢買織針和毛冷,但她靈機一動「找了一些『香雞腳』(拜神用的蠟燭),削尖之後,就找一些繩子來織,織到四方格仔細細,好得意,好有滿足感」。

「招織」其中兩位策劃人區太(右)、May婆婆(中)都是幾十年的灣仔街坊,有豐富的編織經驗;跨區街坊、活動參與者小薯(左)也從小精通編織手藝。
「招織」其中兩位策劃人區太(右)、May婆婆(中)都是幾十年的灣仔街坊,有豐富的編織經驗;跨區街坊、活動參與者小薯(左)也從小精通編織手藝。

長大工作之後,區太儲到錢買棒針和毛冷,織了人生第一條頸巾,對針織的熱情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你知啦,一織開就把握時間,以前返工趁食晏時間都會織。有時出街搭車看見別人坐着織嘢,車上有空位我都不坐。」區太笑着說:「點解?因為想睇人哋點樣織,用隻眼去偷師。」

「我們以前的年代,搭車又織、搭船又織,一坐低就織,因為資源缺乏啊嘛。」May婆婆搭腔說。兒時,May婆婆的家姐為她織毛衣,到她長大一些時,家姐就會將毛衣拆回還原成毛線,清洗過後,再駁新線將毛衣尺寸織大一些,一件毛衣也因此留下不同年代的痕跡。

區太說,少有男性成員來參與編織活動,圖中的參加者想為家人親手編織衣物,令她印象深刻。
區太說,少有男性成員來參與編織活動,圖中的參加者想為家人親手編織衣物,令她印象深刻。

連結各區街坊 編織的小小滿足感

以前的香港物資匱乏、流行針織,但如今購買成衣便宜、款式多樣,人手編織的衣物顯得矜貴,即使為摯親或伴侶親手編織,也需下定很大決心。而「招織」活動並沒有要求參與者「交功課」的時間和數量,編織成品也會送贈給社區有需要人士。僅僅是聚首一堂、「沒有成果」的社區編織活動,會有多少人願意參與?

「招織」至今已經跨過一周年,網上群組連結超過一百三十位成員。
「招織」至今已經跨過一周年,網上群組連結超過一百三十位成員。

故事館館長Hugo表示,去年四月開始的「招織」是從街坊小念頭發起的社區活動,初時只為善用閒置毛冷,並沒有預料很多人參加活動。不知不覺間,「招織」至今已經跨過一周年,網上群組連結超過一百三十位成員,每周總有十多位成員自行前來參與,她們有些住在灣仔附近,也有人可能從九龍東、甚至天水圍、長洲專程過來。

「最amazing係,呢一年我可以堅持喺香港和九龍穿梭,我真的堅持了一整年,我都沒有想過可以做到。」參加「招織」的跨區街坊小薯笑着說。小薯的母親從事紡織業,她從小就精通編織手藝,來到「招織」後也踴躍創新不同織法,更將藍屋花磚等圖案應用到織圖上,再教給其他成員。

無論年紀大小,經驗多少,在「招織」這裏並沒有嚴格的老師和學員之分。採訪當日,有位七十一歲的婆婆第一次來到參加活動,May婆婆也會親切地在大家面前喊她一聲「小師妹」,讓年紀更小的「舊成員」帶婆婆學習編織。

「呢度開心囉,喺呢度會感受到大家互相關心,好似返第二個屋企咁。大家都會同聲同氣,傾吓點樣織好一些,用甚麼顏色,大家會不停咁討論、吹水,得閒又可能講吓煮餸。兩個鐘其實我哋都覺得唔夠,所以每一次都好期待星期三。」小薯說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