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X華仁】育人,由心出發:「同行」是不帶批判地聆聽和陪伴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耶穌會教育

【耶穌會X華仁】育人,由心出發:「同行」是不帶批判地聆聽和陪伴 

wahyan-016-web

「謝謝你成為我第一個病人。」簡嘉俊面前是一副遺體,這位「病人」是醫學生的「大體老師」,生前已決定將遺體捐給大學作為醫學用途。升上香港大學醫學院二年級,簡嘉俊迎來人生第一堂解剖課。病人的臉蒙上了紗布,簡嘉俊與其他醫學生在解剖前先要閱讀病歷。

病歷上的名字是:Harold Naylor。簡嘉俊心中一凜,不就是九龍華仁書院的神父嗎?他努力壓下心中的驚訝,提刀解剖當日要學習的腸胃器官。「神父用自己的身軀,為我上最後一堂課,也是一種身教,如何無私地服務他人。」簡嘉俊說。

九龍倉集團主席吳天海有份創辦「華仁一家」,旨在為更多華仁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包括小班教學、資助設立心理學家職位等等。(左起:吳天海、簡嘉俊、朱可達)
九龍倉集團主席吳天海有份創辦「華仁一家」,旨在為更多華仁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包括小班教學、資助設立心理學家職位等等。(左起:吳天海、簡嘉俊、朱可達)

關懷不是口號

那一年,簡嘉俊仍在讀中三,全校為魏志立神父(Harold Naylor)慶祝八十五歲生日,不止是現任老師和學生,一眾舊生和退休老師也特意回校送上驚喜。魏志立神父笑開了懷,直言是人生之中最開心的生日。

「魏志立神父是我中三的班主任。」負責籌備的朱可達,是華仁的舊生,也是兩間華仁書院的駐校教育心理學家。那一年,中三學期快要結束,朱可達回家發現有一封寄給他的信。一打開,竟然是魏志立神父寫給他的心意卡。神父稱讚他為人熱心、積極、勤力以及充滿想像力,相信他將來會成為一個可靠、真誠和快樂的年輕人。朱可達最難忘神父的巧思,在稱謂加了一句”who can reach the goal”,祝福他目標「可達」。

「神父對學生的關懷,不是口號式,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升讀預科之後,朱可達會在放學後與同學一起溫習,往往留到學校關門才離開。今日的周守仁神父,當年仍然是修士,晚飯過後,他不時會帶同一籃水果與學生分享,噓寒問暖。「細微又有人性的互動,深深影響一個學生的成長,神父啟發我踏上心理學的道路。」

魏志立神父親筆寫的紀念卡,深深觸動了朱可達,啟發他日後成為教育心理學家。
魏志立神父親筆寫的紀念卡,深深觸動了朱可達,啟發他日後成為教育心理學家。
魏志立神父八十五歲生日的時候,就連退休老師和舊生都紛紛回校慶祝。
魏志立神父八十五歲生日的時候,就連退休老師和舊生都紛紛回校慶祝。

「華仁一家」資助設立心理輔導

升讀大學,朱可達主修英文,副修心理學,回到九龍華仁教書之後,決心進修教育心理學。兩年之後,主修心理學出身的徐志忠神父(George Zee)),邀請朱可達為華仁設計教育心理學的服務。「學校管理層讀完建議書,認為值得一試,我的職位就『被成立』了。」朱可達沒有預料到,一做,就是十八年。

教育局自二〇〇八年起擴展「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根據調查,一名校本教育心理學家至少需要服務六間中小學。兩間華仁書院,卻同時聘請了一位臨牀心理學家及一位教育心理學家,兩個職位都是由「華仁一家基金有限公司」資助設立。

「華仁一家」由兩間華仁的舊生合力於二〇〇四年成立,現任九龍倉集團主席吳天海是其中一個創辦人。「原意是為了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最早期的目標是希望實踐小班教學。」後來,「華仁一家」籌到更多款項,可以資助各種課外活動,每年也會贊助兩華老師往海外交流和培訓。「華仁可以說是第二個家。」吳天海說,「我的兩個兒子都是讀華仁,三父子在華仁合共讀了三十幾年書。」

初中的吳天海身材較為瘦小。他笑言自己畢業的時候,與今日的身高體重相若。
初中的吳天海身材較為瘦小。他笑言自己畢業的時候,與今日的身高體重相若。

不帶批判的陪伴和聆聽

「一個好神父,就是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他會陪伴和聆聽學生。」早在讀書的時候,朱可達已經觀察到最好的「心理學家」是如何與學生相處。神父給朱可達寫紀念卡,他在去旅行的時候也為學生寫明信片。「那位學生有自閉症,看着他一直進步,我希望學生知道有人欣賞他。」

朱可達本以為服務對象只是學生,沒想到,心理輔導也能惠及老師和家長。服務在九龍華仁開始,四年後擴展至香港華仁。去年,香港發生反修例運動,兩位心理學家也成為華仁師生的重要支柱。朱可達的其中一個學生,因為與家人政見不同,每次看新聞都會爭吵。本來已經復元的病情,因為社運令情緒再度受到困擾,需要向朱可達求助。

「學生的內在智慧,足以處理自己的情緒。我所做的事情,只是不帶任何批判陪伴學生,運用少許輔導技巧,協助他梳理思路。」學生自我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一定要透過辯論令對方的立場與自己一致。「除了問what is right,what is wrong,也可以選擇問what is kind。」放下執着,學生與家長之間反而有互相尊重的空間,家長的態度也隨之有所轉變。

朱可達行動不便,但是在華仁從來沒有遇上欺凌,連最頑皮的同學都會主動保護他。
朱可達行動不便,但是在華仁從來沒有遇上欺凌,連最頑皮的同學都會主動保護他。

華仁校方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源於耶穌會主張靈修的理念,着重反省和祈禱,會祖聖依納爵稱之為「神操」。一個人要保持身體健康,需要充足運動,操練身體;一個人想保持靈性健康,需要省察、默想、默觀、禱告作為「神操」。

五年前,校方開始推廣「意識省察」,每日午飯時間之後,在上課之前會有十分鐘意識省察時間。「那時我讀中四,一開始都不太明白。」簡嘉俊笑言,他與同學有時閉上眼就睡着,有些同學甚至會遲十分鐘回到課室。「幾個月之後,大家開始習慣每日十分鐘的空間。有時就算未能進入冥想狀態,也可以趁機放鬆十分鐘,調整自己的節奏,在下午的課堂感覺比較精神。」簡嘉俊說。

懵懂少年 學有所成

對於年輕人而言,尋找人生方向少不免經歷各種碰撞。簡嘉俊選擇修讀醫科之前,曾經探問天文學,課後找老師研究相對論。後來,他又遇上結他,愛上組樂隊,音樂老師每逢有機會,都會邀請他的樂隊演出。再後來,簡嘉俊發現自己更想行醫助人,讀醫之後,又希望同時專注科研,至今仍在尋找自己有興趣的範疇。

簡嘉俊難忘當年在學校表演,台下同學像觀看演唱會般為自己和樂隊歡呼。
簡嘉俊難忘當年在學校表演,台下同學像觀看演唱會般為自己和樂隊歡呼。

朱可達在華仁輔導學生十八年,見證許多懵懂少年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第一年執業的時候,有一個學生經常找朱可達聊天。升上中四之後,朱可達見他還是漫無目的,不禁提醒學生要思考將來。「我要做無國界醫生!」學生胸有成竹地許下諾言。

「上星期,我去幫襯這個學生。」朱可達笑得瞇起雙眼。十多年後,這位學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每年都會去發展中的國家服務,現時是一個脊醫,最近從澳洲回港執業。

「朱sir,我記得我講過,一定要醫好你隻腳。」朱可達在小時候因為意外,做手術在左膝鑲上螺絲,膝蓋從此不能彎曲,走路一拐一拐,長久下來,背部也累積了痛症。

「我問過澳洲醫學院的前輩,根據同類型病例,設計了復康計劃。來,朱sir,你先躺在地上,嘗試慢慢舉起腳。」

那些年,學生還在跌跌碰碰的時候,朱可達記得,自己也曾經在旁如此鼓勵他們。

「朱sir,你可以的,很好,再高一點,加油……」

九龍華仁的走廊採用百葉牆的設計,通風透光特別好,每個學生都一定記得自己在走廊奔跑的日子。
九龍華仁的走廊採用百葉牆的設計,通風透光特別好,每個學生都一定記得自己在走廊奔跑的日子。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耶穌會教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