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戰火之一】獨家專訪音樂節屠殺生還者 舞台經理彈雨中勇救傷者:難以置信,就如一套Marvel電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以巴戰火之一】獨家專訪音樂節屠殺生還者 舞台經理彈雨中勇救傷者:難以置信,就如一套Marvel電影

14.10.2023
法新社、受訪者提供
screenshot-2023-10-14-002436

十月七日,巴勒斯坦激進武裝組織哈馬斯 (Hamas) 突襲以色列,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 表示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戰爭」將開始,並隨即對加沙開展大規模空襲還擊。《明周文化》記者跟兩個正親歷以巴戰爭的人——經歷音樂節屠殺的以色列生還者及居於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進行越洋視訊訪談。

十月七日,哈馬斯武裝分子襲擊正在舉行、以Psytrance舞曲作主打的Tribe of Nova音樂節。武裝分子除發射火箭彈,更有槍手於現場向人羣及車輛亂槍掃射,並挾走人質。此突襲造成超過二百六十人死亡。三十四歲的Chen Mizrahi是此次屠殺的生還者之一。他是音樂節的後台經理。DJ表演進行期間,他接到警察通知,知道上空出現火箭彈,於是停止音樂,通知羣眾立即離開現場。他還記得,派對參與者都呆愣站住,以為派對將繼續。

和平音樂節上,民眾在荒漠中驚逃。(網上影片截圖)
和平音樂節上,民眾在荒漠中驚逃。(網上影片截圖)
哈馬斯突擊以色列南部和平音樂節,現場民眾驚逃。(網上影片截圖)
哈馬斯突擊以色列南部和平音樂節,現場民眾驚逃。(網上影片截圖)

扯開柵欄 打開音樂節逃生通道

現場並沒有咪筒,Chen即席把耳筒改造成擴音器,通知羣眾疏散。Chen開始聽到射擊聲,並走至保安站通知警察。該名警察使用電台呼召軍隊,電台那端傳來一句阿拉伯文說話:「我們要過來了。」他於是確認,哈馬斯武裝分子正要向音樂節羣眾施襲。

「我叫那個警察快逃走,他們要來了。但她說她要留下……她是一個天使,一直緊守崗位,直至最後一刻。」Chen憶述。

哈馬斯武裝分子從舞台後方來襲,Chen奮力徒手扯開出口的柵欄,開出通道,人羣隨即洶湧而至。Chen跟朋友逃走,期間見哈馬斯武裝分子從高空跳傘登陸。他們看見一輛警車經過,請求上車,惟車上警察指車已滿載。Chen卻見到車上空無一人,打開門一看,方發現全部人都伏在地上以逃避槍擊。後來他們還是上車了,並取過警察給他的槍支,幫忙防衛。一路上,他們在山谷高處行駛,哈馬斯武裝分子則在低處一邊駕電單車一邊射擊。Chen認出兩名朋友坐在哈馬斯武裝分子所駕的電單車上,方知道他們被挾持。

彈雨中搬運傷者

儘管情勢危險,Chen亦盡力拯救他人。Chen跟朋友後來在一輛被棄的坦克車躲藏,附近還有許多人被困自動上鎖的車輛內。有見及此,他不斷擊破車輛玻璃,協助人們逃離。一名被哈馬斯武裝分子車輛輾過的女子困於警車無法移動,他匐伏爬行,把女子救出。「警察們對我說,你很強壯,去救她吧。」他憶述。後來,他亦在一片槍擊聲中,冒險幫忙把傷者搬上軍車運送到醫院。他的肩膊也中彈。「因為我開車時,抱着一個女生保護她。」他說。

以色列音樂節現場,以軍持續在汽車和帳篷內搜尋身分證件和財物。(法新社圖片)
以色列音樂節現場,以軍持續在汽車和帳篷內搜尋身分證件和財物。(法新社圖片)

Chen說,他所認識的朋友中,有約十五或十六個於今次音樂節中過身,有兩個失蹤、兩個被擄走。「真的很瘋狂,他們大肆廝殺,就像我們是植物一樣。」他說。經過音樂節突襲已一星期,Chen每天也出席不同朋友的喪禮,探訪家人失蹤的朋友,仍感悸震及難過,並開始見臨床心理學家。

「這就像一個Marvel電影的故事。」Chen至今仍難相信他所經歷的。「我們來這裏是為了快樂,不是上戰場打杖。誰想像到我會拿起槍枝開火?」他認為這比惡夢更可怕,因為這是不會醒來的惡夢,而且曾想像過的最壞可能竟成為眼前現實。

「哈馬斯需學習同情心」

Chen形容自己是個熱愛人類及全球文化的人,曾踏足七十五個國家、於三十個國家居住。他自己在阿拉伯人口佔大多數的以色列城市長大,許多朋友都是阿拉伯人。他們都跟他一樣,認為哈馬斯武裝分子的行為瘋狂。所以,他會把阿拉伯人與哈馬斯武裝分子區別清楚。以色列政府隨即向加沙空襲反擊,同時截斷水電、糧食供應,截至十月十三日,已造成近一千八百人死亡。對於以色列的軍事反擊,他說:「這是求仁得仁(What you cook, this is what you eat)。」他希望哈馬斯武裝分子需要持有同情心 (compassion)。「他們需要學習同情心,亦要學習如何原諒。他們認為他們不需要被原諒,因為他們相信神會在天堂為他們留一個地方。」

「當烏克蘭爆發戰爭時,我向烏克蘭捐錢及物資。當時他們告訴我,你的國家也可能一樣。我說,我當然不想。但現在我們都陷入相同境況了。好瘋狂。」Chen說。

法新社、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