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望學校 那些年的承傳 紅磚墻的「綠」女傳奇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名校

德望學校 那些年的承傳 紅磚墻的「綠」女傳奇

一羣德望舊生身穿仿製德望中學校服的恤衫,懷抱裏的女兒都入讀德望幼稚園。雖然這些舊生畢業於不同年代,卻依然保持緊密聯繫,得知各自女兒都入讀母校,便自發拍攝這張Good Hopers家庭大合照! 姚潔貞也希望女兒將來能夠成為德望一分子。

由幼稚園到中學,德望校服皆以綠色為主調,象徵希望。多年來,中學校服改變不大,高低年級學生校服款式則有別。夏季,低年級學生一身白色連身裙,配以白襪黑鞋,高年級學生則穿綠色長裙;冬季,當低年級學生換上米黃色恤衫及灰色連身校服裙,高年級學生校服則只有一條灰色半截裙,可以自行搭配衣著。雖然校服款式多樣,除了高年級冬季校服以外,長及半腰的綠色領帶卻是一致的。

另外,德望曾於1975年左右接收男學生。由於年代久遠,確實原因已無法追溯,但據阮修女估計,可能因為當時學校為私立,學費較昂貴,同時又開辦中六,所以就有空餘學位,便接收男學生。直到約八十年代,德望就停收男學生。阮修女回憶舊時的女校男生,他們的校服是相當新潮:「夏季時,校方原希望男生都穿白褲。有一位來自英華書院的男生提出白褲容易弄髒,結果,修女讓男生自行設計校服,都穿上了灰色喇叭褲!」

一羣德望舊生身穿仿製德望中學校服的恤衫,懷抱裏的女兒都入讀德望幼稚園。雖然這些舊生畢業於不同年代,卻依然保持緊密聯繫,得知各自女兒都入讀母校,便自發拍攝這張Good Hopers家庭大合照! 姚潔貞也希望女兒將來能夠成為德望一分子。
一羣德望舊生身穿仿製德望中學校服的恤衫,懷抱裏的女兒都入讀德望幼稚園。雖然這些舊生畢業於不同年代,卻依然保持緊密聯繫,得知各自女兒都入讀母校,便自發拍攝這張Good Hopers家庭大合照! 姚潔貞也希望女兒將來能夠成為德望一分子。

德與望之源

德望何以為名?阮修女指,來自加拿大的辦學團體「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The Missionary Sisters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於二十年代來到香港,開辦首間學校─德信學校。五十年代,香港遭遇難民潮,政府想多辦教育,便問她們能否再開辦學校,於是便決定開辦德望學校。由於天主教強調「信、望、愛」三大德行,第一間學校名為「德信」,故次間便命名為「德望」。到了七十年代則開辦了「德愛中學」。

冬季時,高年級生都能自由襯衫,學習如何打扮。
冬季時,高年級生都能自由襯衫,學習如何打扮。
1976年學生會合照,左上角可見兩位男生。第一排最右則為阮嫣玲修女。
1976年學生會合照,左上角可見兩位男生。第一排最右則為阮嫣玲修女。

不但是學校命名,連學校價值觀也有一段故事。

作為舊生,在校任教超過十年的現任副校長鮑家寶(Grace Pow)娓娓道來:「德望的價值觀是愛、希望、喜悅、感恩。這四個詞的順序有分先後,不是隨便說說的。我們的修女會會祖Mother Délia認為,世界有愛,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喜樂,也希望每位學生懂得這三樣東西,畢業後要懂得感恩,回饋母校及社會。」鮑副校長負責學生事務,親切友善,說話富有感情。可見,在信仰的影響下,德望十分注重品德培訓,阮修女仍記得Mother Délia的教育方針:首先要培育學生品德,學會如何做人,然後才看成績。

作育英才的背後

德望女生不但優雅,而且能說會道,這有賴校內的語文培訓,讓學生通曉兩文三語。副校長余曉嵐(Helen Yu)主要負責學術事宜,她溫文儒雅,說話有條有理:「學生從中一開始就接觸英國文學,英國文學於中三更獨立成科,讓學生打好語言基礎,閱讀詩歌、名著對培養語境大有裨益。學英文不限於練習語法,學生還能參加英文話劇,把所學的實踐到生活對話。此外,我們實行小班教學,把每一班分為兩組,每組二十人左右,這樣,同學與老師有更多機會互動,學習成效更大。」以上都是課程的配合,余副校長表示,最重要的還是讓每位同學都有學習機會:「每一年,朗誦團都有許多隊伍參與校際比賽,我們不會只篩選最優秀的同學,幾乎每位同學都有參與其中。」

school

德望學校創校於1957年,圖為七十年代舊照。首先落成主大樓(Our Lady’s Wing, St Joseph’s Wing, Science Wing)(右),並於1984年加建戴麗雅翼(Delia’s Wing)(左)。其後,泳池及新翼(Sacred Heart Wing, Library,Covered playground)分別於1995年及2005年竣工。

攝於八十年代,戴麗雅翼(中)落成,而小學校舍(左)則在彼鄰。
攝於八十年代,戴麗雅翼(中)落成,而小學校舍(左)則在彼鄰。

近年香港教育局推行STEM教學,即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德望於其中結合藝術(Arts)的元素,實行STEAM教學。余副校長認為,德望女生數理能力強,毫不遜於男生,STEAM教學更以人文為本,利用科技促進人際關係,使人快樂。她說,「母親節前,學生會與爸爸一齊製作卡片,卡片上有立體飾物,鋪上電路能發光。這就能當作一份禮物,讓媽媽開心。」

學校體育課程的涵蓋範圍十分廣泛,球類活動不在話下,另有跳舞、體操、射箭,甚至是障礙賽、跳彈牀等等,幾乎每一種運動都囊括在內。其中多項運動也有成立學會或是校隊,讓學生出外比賽。因此,學生有充分的選擇,挖掘潛能,一展所長。另外,音樂方面,學生同樣能多方面接觸,無論合唱團、管弦樂團還是中樂團,樣樣俱全。而且,音樂課引入科技教學,音樂室有數十部電腦,同學可以用電腦作曲。難怪,德望女生能動能靜,音樂或體育表現皆優!

兩位現任副校長,余曉嵐(左)與鮑家寶,她們同為德望舊生。
兩位現任副校長,余曉嵐(左)與鮑家寶,她們同為德望舊生。

淑女由幼稚園起步

德望生如斯團結,還有一原因是,她們除了中學部,還有幼稚園及小學。當中有很多人在這校生活十五、六載的歲月。1954年,辦學團體「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The Missionary Sisters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簡稱 MIC)於九龍窩打老道成立私立德望幼稚園及小學部,1955年將校舍遷移至扎山道,兩年後,又於清水灣道設立中學部。地理上,德望幼稚園、小學及中學三部相連,同時,也有許多學生在此直接升學。現時,約有七成幼稚園學生升讀小學部,又有超過一半小學生升上中學部。因此,同學也許早在幼年已相識,互相陪伴稚氣童年、青葱歲月,難怪有強大的凝聚力!

此外,中學部與小學部常有互動,每逢中國文化周、運動會、問答比賽等活動,他們都有機會聚首一堂。在常識周期間,就有中學師姐拿着自己組裝的機械人,與小學師妹同樂。在這山崗上相鄰的幾座校舍裏,德望的友愛互助一脈相承。

愛我們的修女和老師們!

所謂名師出高徒,很多畢業生仍不忘昔日的老師。說到眾多學生最喜愛的老師,必定是林玲娟修女(Sister Mary Olga),而她也是在任最久的校長。阮修女說:「我最喜歡林修女!她表面嚴肅,不過熟絡後發覺她是非常友善,而且思想十分開放。像我們經常問她,披在頭紗下的頭髮是怎樣的呢?故暑假有晚我們回校時,她突然脫頭紗給我們看,結果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原來她是有頭髮!又有次,我參加她帶領的學青會(Young Christian Students),其格言是”See、Act、Judge”。她叫我們看看學校有什麼地方要幫忙,我們卻找不到頭緒。但她卻指着汽水瓶收集箱內的可樂瓶子,原來留下很多飲管,便叫我們丟掉。但這還不夠,她說瓶內的汽水也要倒掉,這樣才方便校工回收。從這事起,我們學懂觀察,留意身邊事物。」她的循循善誘,對阮修女來說,就恍如甘露,如今也繼承了她的教育精神!

德望學校(中學部)和德望小學暨幼稚園相鄰,德望的友愛代代相傳。
德望學校(中學部)和德望小學暨幼稚園相鄰,德望的友愛代代相傳。

除了林修女外,要數德望另一受歡迎人物要算是Sister Jeanne Gauvin。來自加拿大的她,也是當年吳文華最鍾愛的老師。「約三十歲,很美麗,更是眾人所說的、典型德望女生形象:說話優雅、舉止大方。她任教家政,在課堂教法式煮法,談的都是從未接觸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有同學受到薰染,立下願望,希望將來在法國買堡壘。最後,真的夢想成真。」看來,她的影響力豈止限廚房之內,還令學生增廣見聞、放眼世界。

隨着時代變遷,學校的修女數大幅減少,到現在,中學只有一位坦桑尼亞籍的修女任教,阮修女則為全校校監及小學校長,但其他修女也會出席參與一些特別活動。隨時代改變,昔日學校任教的以女老師為主,現在則較多「女校男師」,說起一名男老師的往事,姚潔貞說:「Edmond Lam是個教物理科的男老師,個子不高,我們常常笑他脖子短。有一次,他進去廁所,良久還沒有出來,我們就整蠱他,把廁所燈和門不停開關,他在裏面大吃一驚!雖然如此,但他沒有生氣。」

吳文華最喜歡的老師,Sister Jeanne Gauvin來自加拿大,精通英法二文,執教家政,舊生都覺得她美麗優雅。
吳文華最喜歡的老師,Sister Jeanne Gauvin來自加拿大,精通英法二文,執教家政,舊生都覺得她美麗優雅。
重建前的戴麗雅翼(Delia’s Wing),已拆卸,新大樓耗資3億港元,有望於2019年年底落成。新大樓將提供優良多元的教學環境,包括可容納一千四百多人的演奏廳、STEAM樓層、多用途禮堂及宿舍等。
重建前的戴麗雅翼(Delia’s Wing),已拆卸,新大樓耗資3億港元,有望於2019年年底落成。新大樓將提供優良多元的教學環境,包括可容納一千四百多人的演奏廳、STEAM樓層、多用途禮堂及宿舍等。

用愛回饋社會

德望的職員還有一樣特別之處, 將近一百七十位老師和非教職員中,有十九位是舊生。鮑副校長說:「這或許體現了德望價值觀裏的最後一樣:感恩。」德望女生畢業後,仍不忘當年母校之恩,回來作育下一代。

其實,德望的互助友愛,並不局限於校園內,歌詠團和田徑隊舊生自發組成”Good Hope Singers”及”Good Hope School Athletics Club”,在外表演或比賽,把收益用作慈善。吳文華憶起一件窩心事:「學校強調對所有人都要包容照顧,鼓勵我們參與社會服務。有一次,我們到大口環的一間兒童醫院探望傷殘兒童,教他們做手工、唱歌,還舉辦聖誕派對。最近我聽說,那間醫院今年將慶祝五十周年聖誕派對。我算了算年份,我去的時候為第一年,今年剛好五十周年!」當年一幫充滿愛心的青葱少女,不經意促成了一間醫院的傳統,確實難得。

以小能成大,德望女生的團結友愛,從山崗上的校園延綿至外,讓人心暖暖。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名校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