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在荷蘭】教師再培訓:學教書之前 先學做一個學生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愉快學習

【創新教育在荷蘭】教師再培訓:學教書之前 先學做一個學生

一個中學生在 學校空地畫畫,偌大的磚地就是最自由的畫紙。

午後陽光和煦,教師們站在一列運河屋前,開始研究不同屋頂。「你看見這一幢比較斜嗎?」「是因為建在運河上嗎?」「但是旁邊那一幢沒有斜啊?」教師們七嘴八舌,又向途人打聽,然後Google答案。

他們拿着一張工作紙,上面列出各種問題,由淺入深,由觀察到思考到獲得知識然後總結個人感受,到最後還要當自己是導遊,拍一段短片,整理「學習成果」。

這不止是一個教師學習活動,也是荷蘭學生的日常學習模式。

一個中學生在 學校空地畫畫,偌大的磚地就是最自由的畫紙。
一個中學生在 學校空地畫畫,偌大的磚地就是最自由的畫紙。

八歲小女生 夢想開學校

那一年,Frum van Egmond才八歲,她望着藍藍天空,發起白日夢:「我要開一間學校。」她不知道,二十六年之後,自己當上三子之母,成為創新教育工作者,在荷蘭的Noordwijk創辦一間自己的學校。

Frum主修心理學,實習時,她在一間青少年教導所工作,發現「問題青年」都有一個共通點──缺乏社交技巧。聽到不合聽的說話,以拳腳處理。別人沒有打招呼,他們不會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她知道,這些青少年不是缺乏公關,而是不懂得表達自己。一個人要表達,先要有意見;得出意見之前,先要懂得反思,先要知道「我是誰」,先要明白其實每一個決定都是自己選擇,而選擇是何其多,不止拳頭一個。

青少年待在校園的時間最長,Frum理所當然覺得學校應該要教會學生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籌備過程中,她無意走進大觀園,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教育方式和學習理論:華德福、蒙特梭利、瑞吉歐……「相比起坐在桌子前打開書聽教師講課,原來還有許多更有效的學習方法。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和教育,一直以來都不是以學生為本?」

知識 啟發 技巧 缺一不可

Frum決定打破所有框框,建立一套適合廿一世紀的教學方式,名為The Noordwijk Method。她將學習分成三個部分:知識、啟發、技巧。課程內容與傳統學校大同小異,只是沒有太多固定科目。時間表的上午獲得知識,下午重視應用。最大的分別,是在背後運作的「基礎學習模式」。

無論是設計課程還是工作紙,都有五個清晰步驟:學習目標、知識啟發、思考策略(連結自己)、運用知識、反思成果。

Klein Amsterdam同時兼顧日託服務,學校開放至晚上7點,方便家長放工接子女。
Klein Amsterdam同時兼顧日託服務,學校開放至晚上7點,方便家長放工接子女。

正如文首提到的學習活動,「目標」是懂得分辨不同種類的運河屋頂。要得到更多「啟發」,學生可以循工作紙上的提示,前往不同地點,觀察更多種大大小小、建築背景不同的運河屋。再來,工作紙上列出各種「思考方向」,更進一步討論歷史知識、設計的實際功用。然後,學生需要得出「個人意見」,例如覺得設計有用嗎?自己會否搬入運河屋?為什麼?最後,學生要「運用技巧」,將以上的知識、啟發和反思,運用創意和技能表達出來,例如是剪片、合成相片,需要學生使用資訊科技工具,完成一件作品。

一個活動,結合了各種科目:歷史、科學(建造運河屋)、地理(看地圖)、語文(搜集資料)、資訊科技(發表成果)、藝術(表達美感)。小組活動需要學生分工合作,運用人際社交技巧、解難能力、發揮創意。「學生需要將知識結合現實生活,過程中使用愈多感官愈好,真實體驗有助他們鞏固學習所得。」Frum解釋。

「按部就班,誰也可以按這個方式設計課程及課堂,絕不是什麼rocket science。」到底,傳統教學方法出了什麼問題?

大熱天時,助理教師Sabrina將水樽當花灑,同學們在水花之中玩得多高興。
大熱天時,助理教師Sabrina將水樽當花灑,同學們在水花之中玩得多高興。

教師不是書本

教師步入課室,學生敬禮。「今日講第八課,同學打開書第32頁。」一般課堂,都是這樣開始。傳統教師受訓之時,未曾學過如何跟上廿一世紀的教學方式。出版商看準教師心態,推出舊酒新瓶,吹噓書本設計包羅萬有。教師常常將書本奉為聖經,書上寫什麼就教什麼。明明學習主題是海洋,書本上教珊瑚,就只能教珊瑚。「書本變成教學目標,是現時教育的真正問題。」

眼見Frum創辦的學校大受歡迎,其他學校紛紛向她取經。「通常我會告訴教師,第一步就是在課堂開始之前,告訴學生這一堂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原因。」就是這麼簡單?事實是,原來有許多教師都搞不清教學目標。「再微小的改變,也可以有大不同。」

每次獲邀與學校合作,Frum都會投放起碼三年時間,定期跟進學校團隊的進度,以免教師團隊與目標漸行漸遠。
每次獲邀與學校合作,Frum都會投放起碼三年時間,定期跟進學校團隊的進度,以免教師團隊與目標漸行漸遠。

Frum會協助教師重新檢視一次政府設定的教學目標,弄清楚有什麼是必須要教,有什麼是由教師自主,有什麼是可以改變。學生知道教師將要教什麼,沒有那麼容易魂遊。然後,來到最重要一步,就是給予學生自由,找到自己想要的學習方向和需要。例如學習海洋主題,有學生喜歡珊瑚,也有學生會想了解海藻,甚至想探索深海生物。

「教師的角色,不止是傳授知識。」Frum說。香港教育局的《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亦有列明,教師的角色共有七個:知識傳授者、學習促進者、資訊提供者、輔導者、評估者、領導者、學習夥伴。「教師應該要能夠游走於教室,為不同小組提供協助,促進學生討論和思考,不是站在講台前面自說自話。」

「要改變,就要取代傳統,而不是在現有制度加鹽加醋。」Frum一語道破教改困局。說時容易做時難,荷蘭和香港的教育,其實面對十分相似的困境。教師變成工廠工人,學生就是產品。教師想要打破框框,又擔心教育部門視學刁難。荷蘭能夠發展創新教育,是一場由下而上,歷時十年的社會運動。

坐定定不代表沉悶,學生都知道何時學習何時玩樂。
坐定定不代表沉悶,學生都知道何時學習何時玩樂。

學校不是監獄 釋放教師再培訓

Frum於2006年創辦學校,兩年後,荷蘭社會創新智庫Kennisland推出「教育先鋒」教師培訓計劃。當時還是實習生的Kimon Moerbeek,今日已經是Kennisland總監。「大部分教師太專注於教學和課室,他們會忘記了外面的世界很大。」

一般的香港教師發展日都是講座,Kennis-land的教育改革團隊相信,教師最需要重投學習:學習成為一個發動改變的領袖,將腦海中的創新教學理念付諸實行。「教師應該是學校的CEO。」Kimon突破盲點。

Kimon表示,教育改革計劃已經進入政府政策層面,是團隊與教師夥伴辛苦多年的成果
Kimon表示,教育改革計劃已經進入政府政策層面,是團隊與教師夥伴辛苦多年的成果

一下子,教師要由工廠工人,轉換身份做學校舵手,最大的挑戰是改變思維。教師不止要面對學生,還要與同事溝通,要說服校長支持,這一切,教育學院都沒有教過。首屆計劃招募了十位教師,為他們提供相關培訓,建立互助網絡,還有一筆5萬港元的資助,讓他們可以每星期騰出時間參與培訓。

有成果,還要讓社會看得見。Kennisland十分重視「論述」,藉由媒體報道,引來政府關注,官員前來親身感受教師的成長。「與學生學習一樣,實實在在的經驗最能夠觸動人心。」計劃有成果,得到更多資金,由一年培訓十個教師,漸漸增加至四十、五十個,由小學到中學到專上教育都有教師參與。2015年開始,每年會有二百至三百位教師參與培訓,每位教師的資助提升至70萬港元。

只要有時間,有資源,有一個發揮的機 會,教師的創意可以源源不絕。
只要有時間,有資源,有一個發揮的機會,教師的創意可以源源不絕。

Kennisland的教育團隊只有三幾個人,部分還是兼職,如何能夠處理如此龐大的計劃?「不少參與計劃的教師,已經逐漸成為計劃核心,幫助後來的同業。」Kimon解釋,教師團隊接近三四十人,負責擔任評審,策劃課程,協助參加者成長,聯繫社區網絡。「計劃原意就是為教師賦權,他們接手主導,才能夠令計劃不斷延續。」現在,教師甚至開始與政府及議會磋商,討論未來教育政策發展。

眾籌創新主意 全民辦學

社會有足夠的創新教師,但是學校還是一間間工廠。阿姆斯特丹市政府預計,人口在未來十年會有所增長,需要更多學校。在政黨協助下,Kennisland成功游說政府「眾籌」新主意,向全國發出公開邀請,提交「理想學校」參賽,勝出團隊可以按理念創辦新學校。

第一屆共有一百二十四個計劃,最後篩選十五強,有四個團隊勝出。其中一間小學Klein Amsterdam於去年開始運作,上一期報道也曾介紹其教學方式。Klein Amsterdam選擇以文字取代分數,「成績表」是教師觀察學生日常成長的文字。教師團隊內有八成人都擁有雙學位,除了教育文憑,分別主修時裝、設計、攝影、經濟、藝術、人類學、心理學、設施管理等等。

課室是教師的堡壘,也可能是囚禁創意的監獄。
課室是教師的堡壘,也可能是囚禁創意的監獄。

即便是校長,也是商界出身,本業是策略顧問,專門為各公司解困。為了創校,她特意修讀校長Berit Mastenbroek課程。「顧問的專業訓練教會我,每一件事都總有方法變得更好,換個角度可能就有出路。」創校時確立了大方向,但是課程一直都在微調進步。同一精神,放諸於教育,原來也沒差。

每逢說到創新教育,香港人一句「外國先做到」就抹殺所有可能。事實上,文中提到的「創新教育」,一切早已寫在教育局的《中學教育課程指引》: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探究精神、全人發展……耳熟能詳吧?記者親訪荷蘭,耳聞目見,當地教育面對的困難,與香港十分類似,唯一分別在於程度以及制度。假如荷蘭的困難程度是5,香港就是10,最困難的,是香港缺乏民主制度,政府施政未能以民為本,舉步維艱。

在天色最黑之時,星星永遠最光亮。教育創新機構「教育燃新」,帶頭在港推行老師再培訓計劃,成效如何?下期再續。(六之二)

《教育燃新》

由九間本地教育機構的教育家、創業家和教育及社會企業家,於2015年攜手創辦,促進教育創新。創新項目分別有《不一樣教育節》以及《教師創新力量》。

網站:ednovators.org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愉快學習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