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朱漢强
熱門文章
朱漢强
再見垃圾桶
ADVERTISEMENT

我錯過的一場採訪

17.11.2023
臺北市立動物園圖片
2869chu

那些年當記者,印象最深的採訪路線中,定必包括臺北市立動物園,可惜我始終跟園裏的一項活動失諸交臂,就是「慰靈祭」。慰靈祭有時由僧侶誦經超渡、有時由教會長老祝禱,追思園內離世的動物,強調愛護動物。因為一般在內部舉行,鮮有開放給公眾參與,總是帶了點神秘感。

統計數字顯示,帶給遊人歡樂的動物園,平均每年折損約一成的動物,台北市立動物園則約7%。這當中有的是老了、病了,也有捱不過奔波在運抵前就亡歿……今年,臺北動物園決定公開舉行慰靈祭,規模為二十年來最盛大,並設置留言區供大眾以文字緬懷和思念,於是,去年剛逝世的大熊貓「團團」、長頸鹿爸爸「菊忠」等名字,再次重現人前。

這個動物園的很多動物都「有名有姓」,添丁弄瓦或生日時,園方又會發放新聞發布、搞生日會,多年來凝成親切的形象,所以動物的離去,也特別令人難過。例如參與過二戰的大象「林旺」在二○○三年老死時,便吸引了破紀錄的七萬多人進園悼念,亦有長者因無法進入園區而傷心大哭。

動物慰靈祭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引入台灣,一九二五年由圓山動物園(臺北市立動物園前身)試辦,大盛於二戰期間,在這一百年間呈現出不同的時代意義。

早年的祭典,除了頌經、獻花、焚香、念祭文等流程,動物也會參與其中,例如大象作為陸上體型最巨大的生物,會擔當動物的致祭代表,披起大紅禮服,面向祭壇跪下後肢,猿候更會盛裝燕尾服祭拜。

慰靈祭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被隆重其事,與軍國主義的流行不無關係。台灣學者鄭麗榕指出,一九三七年之後,隨着戰況愈濃,軍馬、軍犬、軍鴿等戰歿的軍用動物被捧上慰靈祭的神壇成為主角,冠上參與「聖戰」的「優秀的無言勇士」的美名。如此高舉、追悼軍事動物,旨在強化愛國與犧牲精神。然而,當有利戰事的動物被紀念、被繁殖,無助於戰爭者,卻會落入被屠殺的悲慘終局。

戰後的五十、六十年代,慰靈祭添了商業味。據鄭麗榕的研究,此間為動物誦經者並非佛教法師,而是經訓練的猴子。「(訓練員)在佛經中每隔數頁就放置一顆花生,猴子為吃花生而持續看着佛經,使圍觀羣眾以為猴子正專注於佛經上。」此外, 慰靈祭結束後,往往有動物展覽、鬥雞、放軍鴿等表演環節。

今時今日,要動物「扮馬騮戲」,為戰爭服務,顯然追不上時代潮流。然而,當我們反躬自問,是否也可以把慰靈祭視作剝削動物的贖罪,從而加深生命教育的意義。

在今年台北的慰靈祭上,園方在留言區留下一條問題:「動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如果可以,我還想問:你喜歡動物園嗎?你覺得身處其中的動物快樂嗎?

台北市立動物園是很多香港親子的旅遊景點,鼓勵大家到水生植物園的「動物紀念碑」,細讀碑文:

「生命會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出現

可能是大象、是麻雀、是人、是蝶

逛動物園不只是找尋快樂、探索知識

還要知道

人類不是地球的主人

 

這座碑用來禮讚生命

用來紀念所有曾在動物園裏逝去的生命

 

也用來讓我們

想一想

在我們分分秒秒流逝的生命裏

是否曾經

給過自己掌聲

給過他人溫暖

給過其他生命一點疼惜

給過承載我們的地球一絲絲的感恩」。

臺北市立動物園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