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特富野(台灣原住民鄒族部落)種咖啡的人很多,但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大家坐下來喝咖啡。」阿里山咖啡店「飛鼠咖啡」創辦人陳瑜安說。這個由她與丈夫睿君共同創立的空間,如今成為部落的「客廳」,連結着族人與外界展現了一場由咖啡引領的返鄉青年溫柔革命, 以及原住民透過自身力量,實踐「地方創生」。
五年前,鄒族人陳瑜安與阿美族丈夫睿君放棄台北工作回到部落,發現一個不合理的現象─特富野雖有十多家咖啡莊園,卻沒有一處能讓人坐下品嘗。「咖啡現在是鄒族人的社交媒介,但過去我們只賣生豆給外地商家。」為了改變這個現狀,她將原本的老家工寮改造成「部落客廳」,不僅賣自家種的鐵比卡(Typica,咖啡品種),更積極蒐羅鄰近莊園的豆子,希望透過多樣的風味,讓遊客認識特富野豐富的風土層次。
咖啡店不僅是陳瑜安個人的創業,更承載她對傳承部落文化的使命感。這份使命感與她的身份息息相關─父親是部落長老,母親是母語老師兼傳統服飾工作者;而丈夫睿君那句堅定的「那就回來吧」,更是推動她踏上這條創生之路的重要力量。

⚡ 文章目錄
情懷非永續
然而,返鄉經營咖啡並非易事。國小就離開部落的陳瑜安坦言,回來前與族人並不熟悉,對農業更是一竅不通。「我是因為開始做咖啡以後,先認識了咖啡農,然後才認識部落的長輩、青年,甚至是咖啡產業以外的人。」在摸索過程中,她經歷了許多挑戰,但透過與家人「非常頻繁的溝通、大聲小聲的」,反而修復了過去疏離的親情。「小時候,咖啡是家人團聚的媒介。我們就用這一杯咖啡的時間大家來聊聊天。」如今,她也希望飛鼠咖啡能成為大家來到特富野相聚的原因,成為締結彼此情誼的媒介。
阿里山咖啡產業的快速成長,也得益於原住民農戶間無私的技術交流,而這股共享精神,陳瑜安特別歸功於有「咖啡王子」之稱的鄒築園老闆方政倫,「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分享。」從日曬架角度到烘焙曲線,甚至失敗經驗都公開討論;就連睿君的手沖技巧,也是透過觀看方政倫的YouTube影片學習。這種互助合作的文化,讓部落咖啡從昔日的「賣情懷」轉向「拼品質」。
只靠咖啡 能活下去嗎?
在觀光冷清的深山經營咖啡廳,經濟壓力如影隨形。「坦白說,單靠賣咖啡活不下去。」陳瑜安掰着手指算:每月營業額僅能支付基本開銷,他們必須開設咖啡體驗課、結合部落導覽,甚至承接政府地方創生計劃,維持生計。「地方創生要做好,需要非常多的調節。」陳瑜安指出,「認識、認同、認真」是三個核心目標,目前飛鼠咖啡透過多元活動達成「認識認同」的部落目標,但「認真生活」仍是一項巨大挑戰。「所有地方創生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如何在部落結婚生子,維持生計。」
不過咖啡帶來的無形價值更珍貴。透過舉辦產地杯測會,陳瑜安串連起分散的返鄉青年,包括種植苦茶油的家族、擅長鄒族美食的廚師,甚至文化導覽員。「從前我不認識部落的人,現在我們用咖啡當理由,把大家聚在一起。」這種「第三空間」的魔力,讓飛鼠咖啡成為特富野的資訊樞紐,連八十歲耆老都會來打聽年輕人最近在忙些甚麼。
展望阿里山咖啡的未來,陳瑜安希望消費者能直接認識產地的文化,「而不是只透過店家詮釋。」這也是飛鼠咖啡積極帶業者接觸客戶的原因,儘管這意味着她的生活更忙碌,需同時處理採豆、後製與沖煮等工序。在離開的時候,層層雲霧中穿透着金黃夕陽落在特富野的山間,不妨深思:這裏不只飄散着咖啡香,亦正孕育一個關於原住民文化傳承、部落社區連結與地方產業創新的美好夢想。或許,一杯咖啡的時間,真的能改變一個部落的未來。

飛鼠咖啡
台灣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社9鄰228號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