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設計,一直無處不在?中環PMQ味道圖書館策展人歐陽應霽:「飲食不只是味覺的享受,能啟發多元思考的方式。」

飲食,作為人類生活中最基礎卻也最豐富的領域,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味覺享受,成為一種文化、歷史與社會的載體。在味道圖書館(PMQ Taste Library)的十年探索中,主理人歐陽應霽──兼具設計師、作家、策展人多重身份的文化人,以獨特的視角將這個空間打造成一個跨學科、多功能的社交平台,讓飲食不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成為一種思考與對話的媒介。他的嘗試也驗證了,能啟發多元飲食思考的方式,從來都有好多種。

本是 不可能的項目
味道圖書館與元創方在十年前同步誕生。當時受邀構思這個空間的歐陽應霽,提出了一個獨特的想法:「我想要一個廚房。」這個廚房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烹飪教室或私房菜場所,而是一個多功能、跨學科的空間,以容納各種與飲食相關的活動、討論與實踐。「廚房只是一個起點。」歐陽應霽說,「我希望能有一個地方,讓不同背景、年齡、經驗的人都能參與進來,用各種形式探討飲食與生活的關係。」 他將自己二十多年來收藏的三千多本飲食書籍與雜誌帶入這個空間,將廚房與圖書館結合,創造出一個獨特的「味道圖書館」。至今,藏書量更已增至超過五千本。「這些書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思考的起點。」他說,「它們讓參與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飲食的意義。」
空間的布局也經過精心設計。團隊邀請專業的圖書館員參與設計,將圖書館的正規性與廚房的靈活性完美融合。五個房間更分別承擔廚房、接待區、雜誌閱讀區和圖書館的功能,層層遞進的設計讓參與者能夠在活動與閱讀之間自由切 換。 一室丹麥Vintage Original家具,更為空間增添歷史與藝術的質感。
不拘形式 不斷嘗試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做一個非營利的空間非常困難。但我們堅持了下來。十年來,這個空間成為了一個讓飲食文化得以深入探討的平台。」這些年來,館方更舉辦了各種與飲食相關的活動,從本地咖啡農夫的杯測分享會到領事館主導的文化活動,從親子工作坊到藝術家的實驗性晚餐。歐陽應霽強調,只要活動與廣義的飲食文化相關,他們都願意嘗試。「我們的核心,是通過食物引發共鳴,啟發思考,而不是強調某種特定的形式或定義,」歐陽應霽形容。是故每一場活動都試圖從不同角度切入,讓參與者在品味食物的同時,也能品味背後的深意。
重新審視 餐桌的角色
對於歐陽應霽來說,飲食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內容,更是一個綜合的母體,涵蓋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等多個層面。「飲食是人類學的項目。」他解釋道,「它背後有每個地方的文化、歷史與傳統。而當你深入探討時,你會發現飲食其實是一個政治問題。」他舉例說,許多歷史事件的轉折點往往發生在餐桌上,甚至戰爭也與飲食資源的爭奪有關。「飲食不僅關乎個人的味覺體驗,更與我們的身份認同、文化記憶緊密相連。」
決不為設計而設計
然而,儘管「食物設計」近年來成為熱門話題,歐陽應霽對這個詞卻有自己的保留。「我不願意用『食物設計』或『食物藝術』來框定我們所做的活動。」他直言,「我不喜歡『為了設計而設計』的做法。食物首先應該是好吃的,而不是為了展示或獵奇。」他認為,食物設計不應該被過度定義或商業化。「食物設計是一種傳遞訊息的方式,但它不應該被框架限制。」他說,「我們更應該回到基本點,讓食物本身說話,讓參與者自己去判斷這頓飯的意義。」
誠然,食物設計仍是一門相當嶄新的學問,有人正在探索潛行,有人將之推而廣之,有人寧願回歸基本步。在味道圖書館之中,就通過藏書、空間布局與多元活動,讓飲食回歸到它最本質的意義─連接人與人,連接不同的文化與歷史,從而啟發對當中延伸問題的深思或意趣。
味道圖書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元創方B座1樓H504號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