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鐵路旁的咖啡香!阿里山返鄉青年吳孟儒,如何借開設「十字鳴心咖啡」,推動產業共生模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台灣咖啡覺醒

森林鐵路旁的咖啡香!阿里山返鄉青年吳孟儒,如何借開設「十字鳴心咖啡」,推動產業共生模式?

cover

「這原本是我家的客廳。」吳孟儒(Max)指着店內的老舊木樑說道。六年前回鄉陪母親過年時,因為顧攤太無聊,他突發奇想搬來一張桌子在家門口賣咖啡,沒想到在鐵軌邊的隨性氛圍大受歡迎。「大家很喜歡這種能和老闆聊天的感覺。」原本只是玩票性質,卻在八個月後正式將客廳改造成咖啡館,讓Max成為十字村第一個返鄉創業的年輕人。

Max的這間不一樣的咖啡館,不僅是個人「靠我自己的喜好養活我自己」的生存之道,更展現了產區獨有的「共生模式 」。Max回想,他先花了兩個星期踏遍二十多家莊園,建立起在地網絡;通過產地直銷概念,讓深山裏缺乏沖煮設備的小農,也能透過他的咖啡館接觸消費者;有部分莊園甚至願意讓他「賣完再付款」。雖然說,「返鄉賣咖啡」是誤打誤撞而起,但他至始抱着自發當宣傳者的自覺,更甚覺得是使命。他翻開一份阿里山咖啡莊園導覽地圖,上面標註着許多家咖啡莊園;然後指着吧枱上那些沿用着各莊園原裝包裝的咖啡豆,附以莊園名片或資訊,「我希望消費者能認識這些小農。」

自創好玩「自嗨杯」

作為嘉義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理事,Max通過幫忙舉辦阿里山莊園咖啡精英交流賽(俗稱阿流賽) 跟業界上下混熟。他也協助農民練習杯測,「我們希望讓農民在種的過程中,能分辨甚麼是好的味道。這才有辦法去跟消費者在一個平台上去溝通。」他續指,早期有些農民會將過度發酵的「醬油味」當成特色,後來多喝多練,漸漸就愈喝愈厲害。他又指,由他自創、名為「自嗨杯」的杯測活動,也能得到這個效果,「傳統三角杯測是找出不一樣的那杯,我們則是『十二杯對十二杯』的連連看。非常難,但在這過程中,大家的舌頭就愈練愈好,逐漸在進步。」

Max提到「阿里山咖啡精英交流賽」(阿流賽)的影響:「這幾年農民進步快,就是因為有比賽為目標。」
Max提到「阿里山咖啡精英交流賽」(阿流賽)的影響:「這幾年農民進步快,就是因為有比賽為目標。」

一杯咖啡的雙重身份

咖啡廳就是情報交流、資訊流通的地方,「但我不希望和在地的原生產業競爭,而是要引導客人進行二次消費。」他堅持不賣餐點,反而專注推薦鄰近商家;在鐵路旁那樣醒目的存在,專心一志在飄散的咖啡香中,滋養着山裏鄉裏的人,同時不失自豪與自信。「回來開一家咖啡廳,這是很棒的一件事情!我可以靠我自己的喜好養活我自己,然後讓我可以娶老婆生小孩,跟我們整個產區的關係很融洽⋯⋯咖啡, 是一樣很奇怪的東西,在定位上它屬於奢侈品,但它又是日常生活中很隨意飲用的飲料。它看顧我的成長,然後也讓我跟這個地方的土地、人做一個連結。」一代延續一代,無論是人還是咖啡,都在大山中輾轉找到一個出路。

十字鳴心咖啡

台灣嘉義縣阿里山鄉十字路4號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台灣咖啡覺醒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