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於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 擴闊對日常的想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存在於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 擴闊對日常的想像

12.05.2025
潘韋霖@Creative Team
黃家邦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路過蜻蜓》是陳惠立在二〇二三至二〇二四年間,在香港藝術館旁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開放予公眾自由參觀,陳惠立指:「公共藝術好玩的地方在於,令一些平日以為好平常的事,變得不再單一。」

藝術家陳惠立(Chan Wai Lap),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的視覺傳意設計系,亦曾在不同國家及城市駐村創作。在紐約駐村的時光令他倍感震撼,博物館和藝術館林立,畫廊亦不計其數,「藝術氣息」不僅是字面上的意思,更是真確地融入紐約人的日常生活——即使在地鐵通勤途中,亦會有人走進車廂表演,「我當時覺得,原來地球另一半的世界是可以這樣的!」親眼見證藝術穿插在城市之間,發現公共空間可以是藝術的載體,更可以是藝術的一部分,啟發了他以藝術來探討公共與私人的二元性。

香港藝術家陳惠立,鍾情於透過藝術探討公共空間與個人行為之間的有趣關係。
香港藝術家陳惠立,鍾情於透過藝術探討公共空間與個人行為之間的有趣關係。

「我一開始沒有想過做藝術家」

藝術的基因可能是與生俱來的,陳惠立有着細膩的觀察力、天馬行空的想法和表達的欲望,加上他自小就喜歡繪畫,自然而然就開啟了藝術之路,「一張紙、一支筆,很低成本就可以開始。」不過他起初並無以藝術家身份自居,反而是長年累月地創作。直到有機會舉行展覽時,他才意識到自己需要有一個定位來負起被評價的責任,「因為當你打開門,任何人都可以觀賞你的作品,別人有權批評、有權喜愛,身為創作者在某程度要負上這個責任。」

從游泳池窺探社會的文化脈絡

陳惠立近年致力創作有關「游泳池」的作品,他認為「游泳池」所表達的公共空間與人的微妙關係尤其吸引。游泳池設有各種規條,另外世界各地的游泳池又會有一些當地約定俗成的慣性,令他覺得游泳池具有一種矛盾性質——明明是公共場所,又彷彿自成一角,獨立於外面的世界。同時彰顯了人類社會既疏離,又親密的特性。

自從養成游泳習慣後,即使到外地旅遊及工作,陳惠立也會去當地的公共泳池游水。他認為比起逛街和觀光,進入游泳池這個公共空間,可以更快速地了解當地文化,「我作為使用者必須要遵守游泳池的使用規則,當下我就會明白,那個國家的一些社會風貌。」他舉例在紐約的公共泳池,需要先申請使用證,又因為治安問題而需要自備鎖頭使用衣物存放櫃才能進入游泳池。他又試過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因為當地的宗教及文化,須申請行政手續需時三個月,類似「無犯罪證明」的文件,以確保其行為端正才有權使用公共泳池,「我覺得游水是很簡單就做到的事,但原來在其他地方未必如此。」陳惠立透過這些外來衝撃,在過往的認知當中看似正常不過的事件上,尋找不正常的元素,進一步透過藝術來反問「常識」到底從何而來,有什麼準則,又可以透過哪種手段去打破規條?

游泳池場景是陳惠立近年的創作主題。他認為游泳池彰顯了人類社會既疏離又親密的矛盾性。同時亦存在觀看與被觀看的無形權力,「我付二十元來游泳,但要被看台上的人觀看,你覺得好正常嗎?」
游泳池場景是陳惠立近年的創作主題。他認為游泳池彰顯了人類社會既疏離又親密的矛盾性。同時亦存在觀看與被觀看的無形權力,「我付二十元來游泳,但要被看台上的人觀看,你覺得好正常嗎?」

存於公共空間的無形角力

凡是在二〇二三至二〇二四年期間到訪過香港藝術館附近的人,相信或多或少都會對館外的「無水泳池」有印象,這件裝置藝術《路過蜻蜓》設於人來人往的尖沙咀海旁,可謂是陳惠立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陳惠立認為在公共空間設置藝術品的趣味在於「用作品去介入場地」,改變城市面貌的同時,引起路人的注目與好奇。

這樣看來,似乎是藝術家具有更大的權力去改變空間,但陳惠立反而覺得,是市民去「駕馭」藝術品。他指在《路過蜻蜓》展出期間,有太多他從未預料過的事在該處發生,例如有人裝扮成美人魚去拍照、有人帶着十隻小狗去「打卡」、又有歌手去唱歌跳舞等,令陳惠立大感驚喜,「公共藝術可以引起其他人的全新思想,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眾想像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去使用空間。」當作品設於任何人都觸手可及的公共場所時,到底誰是客體、誰是主體,就成了永恆的命題。

《路過蜻蜓》是陳惠立在二〇二三至二〇二四年間,在香港藝術館旁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開放予公眾自由參觀,陳惠立指:「公共藝術好玩的地方在於,令一些平日以為好平常的事,變得不再單一。」
《路過蜻蜓》是陳惠立在二〇二三至二〇二四年間,在香港藝術館旁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開放予公眾自由參觀,陳惠立指:「公共藝術好玩的地方在於,令一些平日以為好平常的事,變得不再單一。」

利用日常物品撼動「正常」的根基

除了整體空間以外,陳惠立同樣擅於觀察空間內的不同物品,並將其轉化為甚具深意的藝術品,以此來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固定思維,以及引領他們進一步反思「正常」的定義。他近來的最新個人展覽「救心員」就融合了街道觀察和他獨有的奇思妙想。

「救心員」展覽中,其中一項名為《小涼伴》的作品,是幾部向室外吹風的冷氣機。陳惠立說靈感來自他前往游泳池的必經之路,有一排冷氣機總是長期運轉,使整條街都熱氣騰騰,「為什麼你要吸我的空氣?不公平!不正常!」這是他在腦袋浮現的想法。於是他創造了方向對調的冷氣機,以冷氣機一邊吹出涼風、一邊散出熱氣的特性點出,有人正在享受涼風颯颯,而有人同時深受熱風折騰的深層意思。

展覽還有其他取材自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當它們悄然無聲地被擺放於城市各處時,總是不起眼的,亦不會有人質疑它們的用法和角色。陳惠立透過疊加觀察力和想像力,放大一些平日被世人遺忘的物品,以此提醒觀眾保持敏銳和好奇心,「你以為是正常的東西,但其實未必是如此正常。」

陳惠立最新個展「救心員」。場景由虛構職業「救心員」的辦公室出發,饒富趣味。
陳惠立最新個展「救心員」。場景由虛構職業「救心員」的辦公室出發,饒富趣味。
「救心員」此虛構職業發想自救生員,在游泳池中溺水會有救生員來協助,但若然是沉溺在內心黑洞當中,「救心員」便成了心靈層面的守護者。
「救心員」此虛構職業發想自救生員,在游泳池中溺水會有救生員來協助,但若然是沉溺在內心黑洞當中,「救心員」便成了心靈層面的守護者。

思想無限制 身體要規律

雖然陳惠立指自己做藝術的原因之一是可以隨心所欲,由自己全權主導作品,但他亦強調隨心所欲並不代表任意妄為。藝術家某程度上是極需自律的職業,否則便會難以堅持完成一幅作品,「思想上可能無限制,但身體要守規矩,兩者要共同進行。」

展望香港的藝術界前景,陳惠立抱積極態度,並鼓勵同業「一齊試」。創作空間與藝術家本就是休戚與共,要有足夠的發展機遇和平台,才能孕育更多創意思維。他指今時今日發表作品的機會比以往更多,有不少藝術機構致力推廣文藝活動,創作者亦可直接於網上發布作品及建立自己的平台,重點在於順應時代發展「這個世界不停轉動中,必定要與時並進。」

潘韋霖@Creative Team
黃家邦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