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中大山城,建築羣於林間交錯,林中歲月痕跡斑駁的水塔,毗鄰近來冒起一個「盒仔」。走 上建築現場,懸空的盒狀建築是中大文物館新翼羅桂祥閣,只佔方寸之地,視覺效果卻異常突出。呼應文物館的形象,建築師嚴迅奇在設計上以現代手法演繹中華傳統,這樣說來,可算現代中國建築麼?
他思索片刻,答:「可以這樣說……但應該是香港建築那邊。因為這個做法有很多香港的特別之處,就是地太少,要盡量利用,所以出到這樣的solution。其實羅桂祥閣這樣的解決方法,是因為香港那種密集性,物盡其用,空間盡量去利用,還有那種空間靈活性,這未必是中國傳統的東西,這是香港傳統的東西。」原來香港建築也有它的傳統。

於大學道旁邊,文物館新翼羅桂祥閣於三月下旬開幕,文物館研究中國藝術藏品,館內空間也作展覽。 此前經歷一九八八年、二○○七年兩 次擴建,館長姚進莊表示空間仍不足 夠,除了自家館藏愈來愈多,也跟其他博物館合作展出其藏品,落成新翼可辦特展,原有空間則長期展出館藏。他透露,雖然是小型項目,甚至基地(site)僅為彈丸之地(現建築 總樓面面積為二千二百平方米),仍吸引海內外知名建築師參與投標。
土生土長的香港知名建築師嚴迅奇脫穎而出,他說業主僅有一個要求:需要空間。其餘自由發揮。他自己在設計羅桂祥閣時便考慮三點:建築物形象、氛圍境界,以及實際用途。

⚡ 文章目錄
石下留蔭 延續傳統
盒狀建築懸空,實際概念是「石下留蔭」—巨石於山體橫空出世, 綠林圍繞下方。構思取材文物館兩 幅山水畫館藏:張大千的《山水四屏》和明代畫家戴進的《仿馬遠踏歌圖》。嚴迅奇認為文物館著名的館藏 正是舊山水畫,「如果建築物有一點點看見舊時畫的意境,變成一看建築物,覺得它(山水畫)的內容與建築物有關,就有些意思了。」

他在港大讀建築時,已到中大觀摩建築師司徒惠設計的校園建築羣, 感覺現時羅桂祥閣對出的中大大學道別具特色,道路兩旁樹木茂盛,林道一直延伸。故此羅桂祥閣懸空,下方林道不被打斷。V形支架則在斜坡地勢支撐建築結構,靈感來自中國傳統建築的斗拱,用於支撐屋簷。建築朝大學道方向,恰好有空位望出遠景, 而大學道其他位置的視野大多被樹或 建築遮蔽,於是設計懸挑陽台供人觀 景,即使身處建築內亦能從落地玻璃 望出。他補充道:「天熱曬到你傻, 但這條路(大學道)永遠有東西遮陰,除了樹之外,這個建設也可以幫助遮陰,我覺得是一件好事。」

遮陰同樣是司徒惠一九七○年代設計中大建築羣的重點,着重建築功能,也做好採光、通風、雨棚、隔音等使用需要,不作多餘裝飾,外牆僅為清水混凝土,建築結構一目了然。 故而嚴迅奇形容司徒惠的設計「誠實和樸素」,羅桂祥閣的設計或多或少 延續司徒惠的建築語言:「我做這個博物館的時候,當然因為造價要謹慎,我們都採用盡量簡潔的方法,所 有東西都是有功能的,不會無緣無故加上去。」

他提到某段時期的建築流行放符號在建築物上,「不斷做一個三角頂,不斷做一個ionic column(古希臘建築柱式之一),而市面特別是商業建築,為了吸引眼球,做很多那些 juicy的東西。」例如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建築設計套用大量古建築符號,仿希臘柱式、仿帕拉底歐拱,內外卻又充斥幾何圖案,即使一九九○年代流行後現代主義建築,通過設計方案時 也遭到建築界及文化界抨擊。
觀乎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建成的香港建築,功能至上,設計服務功能,外觀樸實,會否正是香港建築的傳統?羅桂祥閣跟司徒惠設計的中大建築羣同樣採用清水混凝土,其表面平滑,如實呈現材料質感,但外牆天然變得殘舊。故中大許多建築牆身被髹油,文首提及的水塔(君子塔)則罕有保留。有見及此,嚴迅奇在羅桂祥閣的清水混凝土加上肌理, 取材水墨畫皴法「斧劈皴」,如同石頭肌理。看起來既連貫山體形態,也考慮到建築經年使用後的外觀問題, 「否則清水模久了,會變成『花面貓』。」
解決問題的藝術
文物館新翼位處斜坡地勢,也是香港建築基地常見地形,斜坡某程度上塑造香港建築特色,「建築在斜坡那裏的形態是怎樣的,其實就有很多感受、有很多經驗。」他過往設計的 商業建築萬國寶通中心和花園道三號同樣建於斜坡,而花園道三號嘗試隱藏斜坡地勢,並連接行人天橋。他在母校香港大學設計的研究生堂,基地也是山坡,遂透過建築設施,也讓人流輕鬆上落斜坡。「那些都是不同利用斜坡的關係,利用斜坡和建築互相結合。」

新翼面向大學道,舊翼面向百萬大道,中大兩條主要幹道包夾位置斜坡的文物館。倒過來說,建築也可以 充當人流來往校園主要幹道的捷徑。 從大學道拾級而上,經過羅桂祥閣陽 台走入室內,先是咖啡店,再往前走是一條大樓梯。走上樓梯到達新翼展覽廳,然後穿過舊翼展覽廳走出建築外,便抵百萬大道。除了利民,也讓人流願意踏足藝術空間。
他透露,曾考慮做成扶手電梯,後來礙於造價,以及扶手電梯形象過於商業化,才保留大樓梯設計。在他盼人用得高效、舒服,又從使用中獲得啟發。羅桂祥閣的設計做多一點, 現在也變成校園捷徑、享受自然的空間。他說:「我永遠尋找這些機會。 有沒有機會去做這件事呢?就要向業主去說服他們肯這樣做。」 意料之外,大樓梯已經自然生成人與建築的關係,有學生坐於樓梯看書、 溫習,變成另一種可用空間。記者想起他設計的東九文化中心外同樣有條大樓梯,許多市民都坐在那裏,原來他希望樓梯不止讓人坐,並說起設計 時的構思:「做很多裝置藝術,之後做很多表演,或者是音樂會,希望將來做更多的東西,不止坐着,單一的。」建築終究供人使用,嚴迅奇期盼人用得高效、舒服,又從使用中獲得啟發。羅桂祥閣的設計做多一點, 現在也變成校園捷徑、享受自然的空間。他說:「我永遠尋找這些機會。有沒有機會去做這件事呢?就要向業主去說服他們肯這樣做。」
「建築不止是一門藝術,是一個 解決問題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