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圍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HKIFFS)旗下亞洲電影投資會「製作中電影計劃」的十五部電影中,只有四套與香港相關,《女孩不平凡》是其中之一,由澳門導演徐欣羨執導,香港廖婉虹和台灣陳斯婷任聯合監製,是一套港澳台三地創作,也是講述三地女生的成長故事。
在今年三月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期間,十五套電影各有十分鐘時間輪流上台向台下投資方推銷作品,爭取製作資金。《女孩不平凡》播放了約四分鐘預告片,當中不乏激烈牀戲、同性伴侶爭執咆哮奔跑場景,與熱血追夢被質疑否定的椎心橋段,看得人臉紅耳赤。
此時,導演徐欣羨步上講台毫不猶豫地說:「這也是我的故事。」這一份勇敢,令人難忘。

導演徐欣羡(左),澳門人,曾在台灣修讀電影及於香港演藝學院碩士畢業。紀錄片《櫃裡孩》(2012)獲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大獎;首部長片《骨妹》(2017)獲澳門國際影展觀眾大獎,並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
監製廖婉虹,於二○一五年起成為天下一電影製作總監,監製作品包括《翠絲》(2018)、《狂舞派3》(2021)、《看我今天怎麼說》(2024)等。
⚡ 文章目錄
你可以做你自己 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女孩不平凡》是一個女孩的旅程故事,跨越了三個不同城市——在澳門長大,在台北追夢,在香港謀生。徐欣羨(Tracy)說:「其實這也是我的旅程,我出生在澳門,在澳門長大。澳門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澳門的面積和上海國際機場差不多。」生於整個城市的人都是街坊的地方,令Tracy的成長過程充滿壓抑:「連在家樓下吸煙都不行,因為會有阿姨告訴我媽。」直至前往台北升學,才得到解放,亦終能面對自己的性向。
電影主角叫做樂,樂和Tracy一樣,是一位電影導演,拍完了第一部劇情片後,遲遲未能開拍第二部長片。她已經三十多歲,還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朋友,她們在香港不能合法結婚。如同香港每一位導演,他們沒有穩定工作、賺不到錢、也面臨很多挑戰。因此,她回憶起過去,年輕時在澳門不敢向女孩表白,以及她在台灣留着一把橙色頭髮,過得瘋狂的歲月。「從小時候人人都叫我要乖,到中間完全走向另一個極端,卻發現那個人好像都不是她自己。直至最後她怎樣適應、怎樣找一個她舒服的位置。」
雖然電影是愛情片,但更重要的核心訊息是「你可以做你自己,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香港監製廖婉虹(Jacqueline)在台上說:「所有亞洲女性,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面臨着許多界限和限制,人們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做,但我們想鼓勵女性你可以做你自己。」
記起 曾經的 現在的 戀愛的 自己
談到各自最喜歡的一場戲,台灣監製陳斯婷(Estela)說是在台灣拍攝的部分,香港演員鄧濤和台灣演員韓寧譜出一段最激烈的戀情,包括多場情慾戲。「我一直對她們在最後一場情慾戲的表現,感到非常驚豔。不論是當下的情緒、那一種就是想要你,但又離不開的情感,那種激烈是一種互相揭示的赤裸、很誠實的狀態。我覺得Tracy是用一種很誠實的方式,與演員們和親密指導一起呈現出相當真實的情感。」Estela覺得電影很吸引她的其中一個面向是劇中戀情的變化,會令她很容易代入某個階段的自己,那個在面對情感時曾經也會這樣做的自己。
而Tracy則想起,在澳門那場香港演員許恩怡在澳門馬路中央躺下的一幕。「許恩怡那個角色本來設定是一個比較乖巧的十七八歲快要上大學的澳門小孩,她有很多東西都不敢做,例如連衝過馬路都可能遇到困難,然後她遇到一些事情、遇到另一個女孩,令她嘗試在晚上無車的時候躺在馬路中間,這對她來說是一個突破。」
整套戲沒有轟天動地大事件,都是一些輕鬆不過的日常,「但其實正是那些沒有關係的或很簡單的日常塑造了我們的狀態。這不是一個純粹的女性成長故事,而是每個人成長時都會遇到的事,當然因為我們比較熟悉女生的自處或成長會遇到甚麼。但其實男性也好,或你怎樣去定義自己的成長,都會遇到差不多的問題。」
Jacqueline說:「我覺得這套戲就是說,即使你成長後回看這些事,你會發現正是這些事塑造了今天的自己。」她舉例電影中過馬路的日常,在澳門一個沒甚麼車的地方,到底要不要過馬路、要不要看交通燈、要不要衝燈,在不同時間、心情、思考下會作出不同決定,「可能在日常已經預設這種模式,實你每次經過這個馬路,你都會橫過的。但是為何你今天卻選擇停下來,你在想些甚麼?」Tracy坦言從疫情期間撰寫劇本,中間經過很多個版本,而和監製討論後大家的共識都是一些日常,而琢磨的方法在於如何令觀眾更容易從這些日常中找到共鳴。
Jacqueline說:「我覺得我們的方向是對的,就是拍一些小事情,然後在小事情裏讓自己自在和做自己。有些時候,電影不是要告訴你甚麼大道理,而是讓你看見自己。」
好像戲中,在香港生活那一對伴侶對白。
余香凝飾演女友:「我三十歲㗎啦,我唔生,生唔出㗎啦。」廖子妤飾演樂:「你咁想生,咁你做乜唔搵個有錢仔結咗婚算呢?咁又唔使買樓啦,又可以生埋仔囉,幾好呀?橫掂你咁鍾意細路。」三十歲的生育「死線」、置業生活結婚的壓力,任誰都有共鳴。

料明年上映 在電影業要鬥命長
Tracy其實已不算新導演,首套長片《骨妹》於二○一七年上映,講述兩個骨妹(由廖子妤和余香凝飾)在澳門經歷十多年生活變化的同性故事。轉眼八年,Tracy說自己一直在等下一套長片機會,終於迎來《女孩不平凡》,在得到澳門文化發展基金支持下開拍,今年初在港澳台三地完成拍攝,計劃今年下半年參加影展,計劃明年首季港澳台三地上映。但至今資金仍然不足,尚在籌集後製和發行資金。
「確實這個題材,在找資金上本來就不討喜。投資人都會說,可能很多地方都不能放映,而且觀眾羣很局限。但是我覺得還是要拍一些自己真的喜歡的東西吧。」Tracy記得在籌集前期資金期間,某日她致電Jacqueline,「我好記得她說,其實我們在這個行業裏面要『鬥命長』,我覺得挺對,因為如果你一直堅持,當然還是可以完成一些事情。」
Jacqueline專訪時霸氣地說:「我們三個女生就覺得要拍就拍,就不要等了,拍完再算吧,我們自己能撐多久就撐多久。」她們三個女生,又何嘗不是在澳門、香港、台灣三地,在追逐電影夢和做自己的旅途上一路跌跌撞撞,然後走過來的女生?最後談到在filmart台上坦承這電影是自己真實故事的勇敢。Tracy帶點靦腆說,這些年來經歷了很多湊巧,成就她的現在。
「在香港演藝學院讀書時,我拍了一套紀錄片叫《櫃裡孩》,本來紀錄片只會在澳門文化中心放一放就結束了。但剛好香港那時討論同性伴侶家暴法問題,紀錄片被帶到香港一些影展放映,包括同志電影節,突然之間我接受了很多媒體訪問。而且本來片中,我沒想要出鏡,但因為拍攝時受訪者不夠,於是就把我自己跟媽媽也拍進去。」在種種命運驅使下,她走出一條關注同性議題的電影路。
「有一個事情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天我媽回來跟我說,她在街邊停摩托車時,隔壁一個二十幾歲的男生拍拍她肩膀說『阿姨,謝謝你接受你的女兒』,然後他就抱了我媽一下。我媽告訴我時,我就知道,也許可能是一個很小的東西,可能一千人中只會有一個人有這份感動,但我也覺得值得,因為可能給一些在家庭裏面沒辦法這麼順利的人一點安慰,我想這也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