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徑大步走》去年十二月限定放映,原本每日只有幾場,但觀眾好評不絕,看過的人都大叫感動,紀錄片今年一月正式公映,截至三月初票房衝破九百萬,成為港產電影史上第四高票房紀錄片。
入圍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提名的Robin Lee說,一切有點超乎現實,他最初拍片只想挑戰自己,沒想過要在戲院大銀幕放映,更遑論要贏獎,所以當發行商告訴Robin,想幫他報名金像獎,他第一個反應是:「我可以這麼做嗎?有可能嗎?」

⚡ 文章目錄
紀錄片入圍新導演 史上第五人
翻查金像獎資料,去年香港電影正式上映片目中,共有六部紀錄長片,當中包括《冬未來》、《公開試當真》、《只是影畫》、《聲影路》、《十方之地》、《香港四徑大步走》(下稱《四徑》),Robin憑電影獲提名新晉導演,他亦是歷來第五位紀錄片導演入圍這個獎項。問Robin準備好戰衣未,他知道金像獎有dress code,但衣櫃裏唯一一套西裝已經穿了好多年,對記者說:「我肯定要去shopping!」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Robin,熱愛運動,最愛滑雪,廿一歲那年,收到父親送贈的Canon 7D相機,他愛不釋手,開始拍攝親友滑雪、朋友崖邊跳水的短片。至於跑山,則是受到哥哥Ben的啟發,他拍過樂施毅行者,而《四徑》是他首部長片,他用鏡頭捕捉香港山野之美,拍下二○二一年「香港四徑超級挑戰」(HK4TUC)。
跑手要在三日內完成二百九十八公里的賽道,包括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若跑手能在六十小時內完成為「完成者」,在七十二小時內完成則是「生還者」。原則上,這不算比賽,沒有獎牌,沒有排名,四徑創辦人Andre Blumberg定義為個人挑戰,且每年修改規例,大大提高難度。拍攝四徑的難度也不少。早於二○一七年,Robin製作短片《Breaking 60》,主題是跑手挑戰六十小時完成賽事,二○二一年Andre再邀請他拍攝《Breaking 50》系列,這一屆有幾名跑手想挑戰突破五十小時,但Robin興趣不大,反而想拍各人的故事,聚焦四徑給跑手的意義。
紀錄片美妙處 在意料之外
於是,他花半年籌備拍攝,登山視察,弄清楚用甚麼拍攝器材,再查路線圖,找出賽事期間,在哪家便利店、士多或補給站訪問跑手最合適。賽前,他發電郵給十八名跑手,詢問拍攝意願,有些人樂意出鏡,像大熱曾小強(Stone)、Salomon Wettstein、四度參賽的Sarah Pemberton,他們騰出時間受訪。
為拍攝更多花絮,他跟拍Stone的訓練,由跑後樓梯到麥理浩徑,「即使這些影片素材可能不會使用,但我可以跟Stone去山徑視察,計算每個地方來回所需時間,譬如我嘗試在某處使用三腳架,但不成功,讓我知道這路段必須手持操作,或者我試用無人機,效果不似預期,我就知道之後必須回來補拍。」
三天賽事,Robin全程揹二十公斤器材,只睡了兩至三小時,他試過睡在渡輪上,入到梅窩,累得在終點綠色郵筒的地上睡着。他說,紀錄片美妙之處在於,隨時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有些是好,有些是壞,好像跑手羅啟邦卧在陌生人車上睡覺,一不留神,便會錯過這些畫面,「這也是我的背囊這麼重的原因。如果我只帶無人機去大帽山,但突然那裏有事發生,而我沒有帶其他相機,我會後悔,最終我帶上所有東西。」
拍攝團隊一共十二人,只有四人跟足全程賽事,包括Robin、哥哥和另外兩名攝影師,第一天賽事,跑手起步不久,位置接近,比較容易拍攝,團隊會在某些地方等候跑手經過,之後轉往其他地方。進入第二和第三天,跑手的速度和位置都不同,他需要即時調動拍攝隊伍。

每個跑手 各有難關
以梁俊強(Jacky)為例,紀錄片前半部分未有介紹這位跑手,最後Jacky以黑馬姿態跑出49時21分,成為首位Breaking 50的跑手。Robin解釋,Jacky本來在後補名單,受疫情封關影響,外國選手未能來港,Jacky在賽前三周獲邀參賽,所以前期拍攝沒有太多他的鏡頭,賽後補拍訪問片段。
「沒有人預料到Jacky會Breaking 50,他自己也沒料到,所有人都震驚!」Robin用倒帶效果交代Jacky情節,「Jacky的意外出現是我們拍攝時的感受,以及每個在場人士的感受,大家都問Jacky從哪裏來的,我想把這種感覺融入電影。觀眾看的時候,如果事先不知道賽果,可能會想Stone退賽,Breaking 50是不可能了,Salomon狀態很差,他能成功嗎?」
Robin補充:「紀錄片的每個人物都傳達不同訊息,當然最重要的主題是堅持、永不放棄、挑戰自己,每個跑手都有自己的難關要面對,但各不相同。」就如Jacky衝線時抱着郵筒痛哭,這一幕背後原來另有故事,賽後兩個月,Jacky舉家移民,影片拍下他走過香港四徑的最後回憶。Jacky記得賽事期間,在補給站、坐港鐵、大帽山及孖崗山,都有攝影師跟拍一段路程,上到大東山目睹日出,團隊利用航拍機高空拍攝。他形容整個拍攝「很神奇」,沒有人資助Robin 做這件事,他純粹被賽事吸引而自發拍攝,「今次不只記錄人物,他想透過賽事,真真正正讓所有觀眾認識香港最美麗的四大遠足徑,當中發生的故事又是怎樣。所以他改變了角度,(拍攝手法)比《Breaking 60》更加成熟,將香港最獨特、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
二○二五年四徑賽事如常在農曆新年舉行,有YouTube全程直播跑手定位,令四徑話題再掀討論。Robin也有去現場,這次沒帶大型器材,僅用手機拍片放上網,他留意到麥理浩徑的起點和終點,都有電影觀眾來打氣,支持者比往年多。紀錄片成功連繫觀眾,Robin認為,此片不只吸引行山愛好者,觀眾可以從每個角色身上得到領悟,「繼續尋找自己的意義,失敗不一定是壞事,Stone和Sarah退賽,但這並不重要,他們都在講自己的故事,從過程中學習。」
《四徑》同時入圍金像獎最佳剪接,Robin花三年做後期剪接,他形容過程充滿自我懷疑,甚至睡眠不足,連跑步聽歌都想着電影音樂,「對於會否繼續下一個project,我感到猶豫,除非我超級熱衷那個題材,就像我對四徑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