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社區連結員(Link Worker)離場了,長者會不會重回孤獨?」這個問題經常浮現在我們的討論中。經過一段時間的陪伴,長者與社區連結員之間早已建立深厚的信任與情誼,因此離場絕非輕易的決定。有長者曾笑言:「社區連結員和長者就像一個大家庭。」這句話語帶輕鬆,卻道出了社區服務的兩難:離場太早,長者可能重新感到孤單;但若長期不離場,則可能讓他們過度依賴,無法真正實現自主生活。
然而,「離場」並非一個非黑即白的選擇。只要妥善規劃與安排,社區連結員的離場往往能成為長者邁向自立生活的重要轉捩點。在這次實驗中,我們曾遇到一位獨居長者,他的生活單調,三餐多以即食麵或快餐果腹。社區連結員首次探訪時,帶去新鮮食材,陪他下廚,一邊煮飯一邊聊天,逐步打開他對健康飲食的認識與陌生感。其後,社區連結員帶他到街市,介紹不同食材的營養價值,教他採購與處理方法,並鼓勵他嘗試製作簡單又健康的餐點。隨著時間推移,他不僅養成了烹飪的習慣,還主動邀請社區連結員品嚐他的手藝——從被動接受幫助,蛻變為主動分享。當看到長者開始掌握新技能並展現獨立能力後,社區連結員逐步減少陪伴頻率。
這種轉變,不僅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心態與身份的轉化。長者由「被動接受者」逐漸成為「生活的主導者」,重新掌握自己的節奏與方向。這正是社區健康解方 (Social Prescribing)模式的核心價值:社區連結員的角色由陪伴者逐步淡出,將生活主導權真正交回長者手中。透過持續的陪伴與支持,長者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新習慣與技能,培養出自主參與社區生活的動力。當這一刻來臨,連結員的「離場」便不再是遺憾,而是功成身退,讓長者有機會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當然,離場絕不能倉促,更非單純地「消失」,而是一個策略性的過渡。在離場前,連結員會提前與長者充分溝通,陪伴他們逐步適應角色轉換,並與後續的社區夥伴或社工做好交接,確保長者在離場後仍能持續獲得社區支持。這讓我們不禁思考:當我們有一天悄然退場時,社區如何成為長者的後盾,支援他們繼續前行?
回顧整個社區健康實驗室的歷程,創不同團隊深刻體會到,真正成功的社區服務,從來不是讓服務對象長期依賴,而是理解他們的內在動力與需求,協助他們改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從內而外產生轉變。適時的「離場」,正是社區服務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當長者能將陪伴期間所學轉化為自身的生活力量,帶著信心與能力持續參與社區生活時,連結員的離場便不再只是告別,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屬於長者的自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