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所面臨的健康和社會問題往往極為複雜,作為無家者的工作持份者,應當推動社會人士不僅專注於無家者的表面現象,如「房屋缺失、失業及貧窮」,而更應深入剖析影響無家的根本原因,包括身心靈健康欠佳、精神疾病、家庭因素等。理解這些背景,可以更好地幫助社會各界明白「無家」的真實面貌,這些問題通常被稱為「複雜需求(complex needs)」或在研究和政策領域裡稱作「多重剝奪(multiple deprivation)」。在臨床面談中,這類情況又被稱為「多重共病(muti-morbidity)」。雖然香港在無家者相關研究上相對不足,但國外文獻顯示,許多無家者和露宿者面臨住房不足、教育缺失、未被診斷或已被診斷的心理健康問題、物質依賴及各種生理健康困難。而重要的是,許多人往往同時面對多重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狀況。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需先準確對應其根源,但這些複雜需求(complex needs)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根據同路舍與香港樹仁大學於2023年8月的研究結果,接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現出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且近六成的受訪者表示曾遭受各類虐待,例如肢體、情感、精神或性虐待。隨着後續跟進工作,發現這些受訪者中有不少人對暴力、藥物或精神科藥物有高度依賴,並頻繁經歷暴力、家庭分離以及喪親之痛。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了暴露於暴力和虐待中的無家者的困境,更引導我們思考複合創傷(compound trauma)如何可能成為複雜需求的根源。
例如,一位經歷「嚴重和多重剝奪」的女性無家者分享了她的故事。她面對高水平的壓力、焦慮和情緒低落,包括對伴侶和自己及未出生嬰孩的恐懼,甚至對會再一次失去孩子的擔憂。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及成為母親的心理和生理準備,進一步損害了她的情感調節能力。這導致她可能會使用毒品和酒精,或增長醫生所開抗抑鬱藥和鎮靜劑的處方量來應對自己情緒的困擾。

嬰兒的誕生也隱含着戒斷的風險,無論是來自違禁藥物、酒精或處方藥物的依賴。這樣的情況不僅影響母親,而其對嬰兒的影響同樣令人擔憂。研究表明,早期發展對人格形成有深遠的影響,這也符合眾多學者對於早期關係對於後續發展的重視。精神分析學者強調,早期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對於後續行為的理解至關重要,而研究成果也確認早期經歷影響着一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此外,環境因素對基因表達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研究顯示,兒童時期的社會經濟貧困會對成年後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且這種影響的程度是更高的。假如將這些觀點應用於複雜需求與多重共病的上下文,我們可以推斷,早期的貧困及不利經驗(即複合創傷)在成年人生活中悄然顯現。
這些複雜需求不僅源自個人的早期經歷,也和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複合創傷成為導致精神健康問題、社會行為困難以及物質依賴的重要前提,它促進了各類疾病的發展。同時間,許多個體時常以不健康的方式應對早期創傷所引發的情感困擾,例如暴飲暴食、酗酒等,這種行為只是在短期內提供情感上的暫時緩解,而未能真正解決問題。
複合創傷的影響並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反而可能通過某些機制繼續影響着個體的身心健康。高強度和持續性的壓力狀態與生物醫學疾病之間的關聯尚在探索之中,但研究已經指出,社會排斥也可能導致生理上與心理上相似的創傷。這是因為社會排斥可激活身體的疼痛反應,進一步加劇個體的身心健康危機。另外,同時間早期的創傷經驗也對身體健康產生深遠影響。例如,早期的情感或心理創傷可能導致成年後的抑鬱症、焦慮症及其他身體疾病的發生。社會孤立和心理創傷的交織,使得無家者的健康問題更具挑戰性,於是,我們要以更全面的視角來探索這些人所面臨的複雜需求。
在探索這些根源後,我們必須明白,對無家者的複雜需求的有效應對必須考慮到生物、心理和社會的多重因素。處理這些需求的方式不應僅僅依賴於單一的學科或技巧,而是需要一個整合的、多方位的應對策略。必須意識到,每一種痛苦的表現都是相互聯繫的,而若被視為獨立存在的信息,將使得對症下藥的努力顯得無力。
總結來看,無家者的複雜需求根深蒂固於早期的貧困和創傷經歷,這些經歷伴隨着個體的一生,若不針對根本問題進行有效的回應,將無法真正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未來研究和政策應更加重視這些複雜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全人全方位去介入的必要性,以促進無家者的長期福祉。下篇將深入探討無家者在面對複雜需求時的具體情況及應對和介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