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目錄
身在病房 • 心在家
「很久不見,你真的很有我心!竟然專誠從香港過來順德探望我!」在黃大仙醫院的阿強面上掛着笑容說道。
「進來坐吧,過門都是客,要吃點水果嗎?」這是我最近一次探訪阿強時,他見到我的第一個反應,笑容之下,是他穿着醫院約束衣的身體。
阿強因家庭關係不和而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家。以往從事屠宰行業的他,因着癲癎症和高血壓等身體問題,已喪失了自力更生的力。還記得第一次見面時,他的腳步踉蹌,站也站不穩。
阿強因癲癎症復發而送院留醫,入院一星期後被轉至療養病房。我整理好手頭上的工作,便前往探望阿強,希望陪伴一下,讓他在病房不會太過孤寂。伴隨着醫院那刺鼻的消毒藥水味,就看到了文中開頭的那一幕。在旁的護士表示,對於阿強能夠認出我感到意外,後來才得知原来他出現了幻覺和精神錯亂的情況,對自己身在何方,眼中所見的人和物,都係錯置倒轉的現象,常常會誤以為身處的病房是在順德的房子,身旁的院友是自己的家人。
阿強熱情地向我介紹他見到的家人、家中的環境及附近的景色。他說他很喜歡自己現在的家,而我只是在旁邊陪着他,安靜的聽他分享,共在於他順德的房子與家人之中。那一刻,我腦中揮之不去的念頭是,阿強是否已經無法再獨立自法的生活?
「還記得弟弟的電話號碼嗎?」我叫阿強嘗試回想家人的電話號碼,一方面是希望可以獲得阿強家人的聯絡方式,另一方面是想觀察他的記憶狀況,顯然他無法記起。被約束衣束縛着的阿強無法拿起電話,於是我便幫他翻查通話記錄,卻發現他最近的通話記錄裏只有我的來電。
即使阿強的精神混亂,他依然善良對待身邊的人。我們或可質疑他眼中的是否現實,但那待人友善關懷的心,卻是最真確無訛的。同時側面可見的,是他心底裏最渴望的東西,他想要一個「家」。

缺乏自理能力的無家者何去何從?
阿強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導致他的自理能力急速下降,但我知道,他只是眾多案例中的其中一個。過去一年的外展服務中,可以見到無家者所面對的情況極為複雜,要關注的問題不只是尋找居所或就業機會這類別物質性的需要,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們所需面對的身體、心靈及精神健康狀況。
根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2022年的研究,近90%受訪無家者在露宿期間身體會出現不適,其中47%有四肢疼痛或關節問題,而37%會出現情緒不穩的狀況。由此可見,很多無家者都受到身體及精神健康關題所困擾。值得我們再進一步去思考的是,在身心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他們要如何獨力跨過當前困境,改變自身環境去展開新生活呢?
2021年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的報告中,特別提及了「無家重複化」的問題,近4成受訪無家者並非首次經歷無家,而中位數是3次,健康問題對自理能力的影響可能是潛在因素之一;身體帶來的不適與精神健康問題同時出現的話,兩者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無家者在尋求醫療支援時,亦面對眾多難題,例如沒有足夠病識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過長、門診服務難以預約、離開露宿處就醫會面對被偷取財物的風險等。長遠而言,無家者可能會因感到種種的挫敗,而導致求醫意欲進一步下降。各種身心問題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自理能力亦隨之下降。
回到開頭的故事裏,經過一番觀察後,阿強被安排入住安老院舍。這是一個最好的處理方式嗎?我不知道。我認為這只是一個無辦法之下的選擇。阿強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當討論如何幫助無家者時,除了關乎社會政策,我們不妨也分享多一點關懷和同理心,為無家者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