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天窗,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成長的地方。
這是坪石邨其中一棟公屋的天井,圍着天井的,是每層樓的走廊,走廊一邊是每個單位的大門,另一邊就是這個天井。二十八層樓,一層三十二伙,一伙三百多平方呎,平均住六人,所有大人都在打其他人的工,所有小朋友都在不遠處受着填鴨式教育,努力讀書是唯一出路──起碼那是整個時代大大小小都遵守的金科玉律。什麼是出路?可以賺錢的、讓人生活到的才算,能夠讓你安心「搵食」的,就是出路。
「搵食」,每當我聽到這兩個字的時候,總是夾雜着一些苦中作樂,一些委屈,有時是怨氣、甚至虛偽、不仁在裏面,好像為了「搵食」,人就要委屈求全,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甚至不相信的事情。搵食,對於我來說是負面的難民式活動。
「唉,搵食吖嘛」,「唔駛搵食咩」,「咪阻住人搵食」……這些說話讓我愈聽就愈不喜歡食物,愈聽就愈需要找到出口。
我的世界裏,好像只有我不信「搵食」精神,而我是唯一一個真正喜歡聽音樂,研究音樂的孤獨精。
那時候,音樂當然不是我的出路,但在思想發育期,我最需要的並不是出路,而是出口──一個讓我能夠在「食」以外找到一點點意義的出口;找到出口,處理好自己的精神健康,然後,輾轉間我慢慢自然地找到了出路。
給我第一個出口的人,是我舅父:他送了一把四百多元(當時對於我來說是巨款)的魚絲結他給我,那是我生命裏第一個重要出口、契機。一路走下去,基於喜歡音樂,我需要刻苦練習,明白一首歌、一闋詞、一張唱片、一場音樂會背後意義的同時,其實是對自己、世界、不同背景的人事與思想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同理心的形成……這是音樂與自學音樂過程給我的禮物。
一個草根家庭出身的屋邨仔,竟然多年後能夠不斷跟不同樂手樂團合作做音樂會,誤打誤撞地帶給世界一些美好的事,甚至一些安慰,這個小小奇蹟,可能是一個啟示:搵食只能是解決現時生活的出口,藝術才是長遠生命的出路。
我希望,我可以不斷將這禮物傳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