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因工作忙碌,都沒有機會見到乖孫。這個早上,看看鐘,八點十五分,他該仍在上學途中。忍不住了,拿起電話就打:
「乖孫怎樣?請他叫聲婆婆啦!」女兒拿起電話,我即迫不及待地問。女兒把乖孫喚來,一句「婆婆」聽到已經「心都軟晒」。
「你在車上吃什麼?午餐又吃什麼?」不住的問。乖孫也逐一回答,「現在吃蘋果,午餐吃通心粉。」
其實,我不在乎他吃什麼,只是想找個他懂得回答的話題,聽聽他的聲音,也傳遞我的問候。一切皆源於:三天不間勾起的思念,聽聽他的聲音,也算是一種「彌補」。
這讓我想起那天,外子(也是公公)開着車,忽然哼起乖孫最愛唱的《吹泡泡》兒歌,可是從沒試過的。忍不住問:「怎樣?想念乖孫,所以唱他愛唱的歌!」
他,笑而不語。
也許,這就是作為公公婆婆的想望與堅持。我們好想天天見到乖孫,但礙於工作不大可能。就算可以,也覺得總要留些時間空間給他的父母,不能「掠奪」太多。
更有趣的是,當我們打電話跟乖孫,聊表思念之苦。但通了電話,聽到他溫柔的稱呼着「公公婆婆」,咱們竟是辭窮,問來問去都是他吃什麼,喝什麼,或到哪兒去玩……
這使我想起那些年,老父極疼我的女兒。每天下班後,總會接到他寒暄問暖的電話。問的問題也不外是:
「天氣轉冷,你的女兒穿夠衣服嗎?」、「晚餐吃什麼?有沒有菜跟肉?」、「有沒有滋潤的湯水給她喝,天氣乾燥啊!」
那個時候,覺得老爸好「奇怪」。因為小時候他忙着外出工作,從不過問也不在乎孩子吃什麼穿什麼,但當了公公後卻是每天都問,且是同樣的問題,樂此不疲似的。但當時聽在耳裏,卻覺得他好囉唆。
尤有甚者,是每個星期六是他「規定」的家庭日,所有孫兒都要回去跟他吃晚餐,晚餐的時間是七點左右。但若我五點半還沒出現,就會收到他的「催命」電話,打來問我們在哪兒,何時才會到。那時就想,「還有一個多小時,別心急嘛!」
想沒到事隔幾十年,上星期久久不見(其實只有三天)乖孫,等待他們一家來吃晚餐。一看手錶:5:30分,怎麼還沒到。左想想,右想想,還是忍不住撥了手機:「你們在哪?幾時到?」
「我們正坐電梯上來呢!」女兒回應。立刻奔到門前,把大門打開,迎迓他們「大駕光臨」。
時至今日,當了婆婆,終於徹底明白,昔日老爸每天寒暄問暖的背後,蘊藏着多少的掛念與愛,那些一字一句的問題,其實都是在說:我好愛你啊!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