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曹雪聰
熱門文章
曹雪聰
ADVERTISEMENT

樓行文化

24.10.2016
圖片由作者提供

近年落成大量劏房新樓,輿論負評如潮,戲謔細過監倉。細,是事實,但說是香港獨家社會問題又未必。全世界所有發達都市一樣寸金尺土,只有小部分富豪住大屋,絕大部分市民居於小公寓。

香港人趨之若鶩的東京,住在鬧市區的年輕人或小家庭,通常只負擔得起幾塊地蓆面積的studio flat,看日劇可見,大約百多二百平方呎,和香港的所謂劏房盤差不多。只不過,日本人美學觀念比較強,小小空間布置得比較精美,還有一個很別緻的稱呼叫「部屋」,感覺很時尚,真是達到室雅何需大的境界。

可見新聞這回事,視乎你點寫。當然,你問我,我還是寧願「室大何需雅」。私人樓宇面積大小,其實,不是由李嘉誠和李兆基決定,而是由市場決定。

七八十年代落成的屋苑面積大,實用率高,譬如美孚新村、太古城、城市花園等,設計實而不華,保留最多的建築面積在單位內,即使小單位,也足夠小家庭長遠需要。

到了九十至二千年代,私樓之名,一字記之曰「豪」,設計變得浮誇,撥出許多建築面積於會所、大堂、走廊,房間小事小,Lobby大事大,這樣才夠體面。我仍然記得藍灣半島的會所大堂空曠地放置了一座三角琴,單位室內卻很狹窄。

這時期的偽「豪宅」實用率最低夠膽死跌至六成幾,設計風格和七八十年代剛好相反,充份反映了社會風氣、置業人士的品味。

直至近年,新樓單位面積更縮水,卻不是實用率問題,因為連會所都所剩無幾。一來政府修例減少發水;二來政府鼓勵多建單位;三來政府辣招收緊按揭令買家只夠錢買小單位;四來政府修例容許黑廁,發展商可以開酒店則,每層單位量大增。五來政府不縮減單程證來港人數,又不再提倡節育,令人口膨脹至730萬,房子自然愈來愈小。

但又不能說全是政府問題嗎,也不能全入梁振英數,其實時代轉變也造就「部屋」潮流,首先是十年前顯像管電視機改朝換代變成薄屏電視,客廳深度可以縮短三呎,再到近五年,家裏的電視機已經變成各人的手機,沙發和電視機要有一定距離的概念已經不存在。

另一個生活變遷是入廚習慣,從前的家庭煮婦重視廚房,沒有一台三頭爐怎解決一日五餐。現在世界變了,公一份婆一份,女士們工商管理勝過烹飪,哪有空買餸煮菜洗碗,一般都是吃完才回家,廚房彷彿可有可無,飯廳只需要一張吧枱。

近年的小單位,廚無牆、廁無窗、一梯十幾伙等「車立」等到傻、一伙貼一伙私隱無幾多,你拿沙田第一城的平面圖比較一下,就知道長遠來說,哪種間隔比較好住。

這些一房或開放式單位,兩口子還勉強夠住,一旦生兒育女便麻煩,你總不能將BB放進迷你倉,屆時又要換樓,做一份新按,展開另外廿五年還債生涯。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