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新鮮事】打字都可以為手機充電? 本土科創能量發電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設計新鮮事】打字都可以為手機充電? 本土科創能量發電

20.08.2017
李浩賢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01
楊希婭模擬跑步,測試可以收集多少電力。
楊希婭模擬跑步,測試可以收集多少電力。

我們日常跑步、走路,甚至坐在電腦前打字都會消耗能量。你可有想過在活動同時,能用自己的能量來製造電力?香港有大學研究出可以隨身攜帶的能量收集器,它能把日常活動時所消耗的能量轉化成電力,為智能手錶充電。現時已有內地大型智能設備生產商與他們交涉,並有意將產品推出市面。

香港科研首創

香港城巿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副教授戴煒烈(Walid Daoud)及博士研究生楊希婭,利用紡織物製作可隨身攜帶的能量收集器,把它縫進衣物、鞋墊內,收集人們在日常活動中消耗的能量。戴煒烈舉例:「就像在乾燥的冬天裏脫掉衣服時,兩個絕緣體在摩擦下便會產生靜電。」「壓電效應」是透過擠壓產生電荷,「摩擦電效應」則是用摩擦製作靜電;當你打字、跑步時便會形成「壓電效應」,睡眠或其他日常活動時則形成「摩擦電效應」。

戴煒烈坦言,最大難度不是生產,而是要如何儲存電力。「我們能直接把收集回來的電力開啟LED燈膽,但我們更希望儲存電力。當手機沒電時,再拿出收集器來充電。」因此,團隊特意建立一個外置的整流器來存儲電力,令收集器的電荷轉化為如電池的直流電(DC),再使用無線傳輸,為智能產品充電。

能量收集器是一個五層三文治結構,外形細小,只有手錶鏡面般大,透過按壓或摩擦即可產生電力。
能量收集器是一個五層三文治結構,外形細小,只有手錶鏡面般大,透過按壓或摩擦即可產生電力。
能量收集器只有手錶鏡面般大,卻能收集、轉化並釋放電力。
能量收集器只有手錶鏡面般大,卻能收集、轉化並釋放電力。

現時收集器可將百分之三十五的日常活動能量轉化成電。戴煒烈表示:「以電力需求較低的智能手錶Apple Watch為例,我們日常睡眠約八小時、行路兩小時、打字兩小時,整天活動的能量可為智能手錶充電百分之五。」日常活動生成的能量一直未被開發,是因為發電量小,所以他們改用納米棒狀的氧化鋅,它能把產生電量的有效面積擴至最大,產電量會上升五至六成,下一個目標是提升至百分之十至十五。縱使效果不太顯著,但也有其優勝之處。

戴煒烈說:「我們發明的裝置設計簡單,可用多種材料製作,因此非常實用,預計生產成本亦低。」現時已有內地大型智能設備生產商向他們招手,期望將此技術用於智能手錶充電之上,更表示若能提升至百分之二十五,即可將產品推出市場。團隊下一步將研究以體溫和環境氣溫的溫差,轉化為電力。

戴煒烈表示,未來將會繼續研發和改善充電量。
戴煒烈表示,未來將會繼續研發和改善充電量。
李浩賢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