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屆康城電影節直擊 新秀挑戰金棕櫚大師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第72屆康城電影節直擊 新秀挑戰金棕櫚大師

27.05.2019
黃國兆
艾慕杜華新片《Pain and Glory》具大師風範。

(編按:康城電影節各項大獎塵埃落定,早前《酒徒》導演兼資深影評人黃國兆親身到康城參與電影節,為《明周》剖析今年多部入圍作。他將撰文評論金棕櫚大獎得主、由奉俊昊執導的《上流寄生族》。)

康城電影節我缺席了幾年,今年又來趁熱鬧。康城競賽最吸引人之處,是所有參賽影片都是世界首映。即使是大師之作,是龍是蟲,很快便有答案。在這方面,頒獎時的懸念,尤勝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

獎項誰屬,由每年更換的九人評審團決定。今年評審主席是墨西哥導演艾力謝路依拿力圖(Alejandro G. Iñárritu),他曾以《飛鳥俠》(Birdman, 2014)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編劇、攝影等四大獎項,翌年再憑《復仇勇者》(The Revenant)膺最佳導演。今年評審由五男四女組成,值得留意有七位是導演兼編劇,這是康城歷年所罕見。由於今年頗多參賽電影都取材自電影導演或電影人,說不定就成就了這些作品,可以摘下金棕櫚大獎。

我在影展開幕後才到康城,暫時未看到占渣木殊的新作《The Dead Don’t Die》(暫譯《死者不會死》)。出席康城影展的影評人、觀眾愈來愈多,往往須提早一小時排隊,才能保證進場。時間有限,唯有集中競賽影片。

今年電影節海報上架着攝錄機拍攝的,是早前去世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教母AgnesVarda。
今年電影節海報上架着攝錄機拍攝的,是早前去世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教母AgnesVarda。

馬力克再拍宗教意味作品

今年的參賽作品,至少有五齣的導演曾是金棕櫚大獎得主:堅盧治、泰倫斯馬力克、戴丹兄弟、塔倫天奴、阿必迪拉堅志澈等。在康城看泰倫斯馬力克的電影,對我有特別意義。1978年,我第一次出席康城影展,在大銀幕上看70mm(由35mm底片放大)的《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簡直驚為天人。後來其金棕櫚得獎作《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 2011),我也在康城觀賞。今次《A Hidden Life》(暫譯:《隱藏的生命》)有他過去多部作品的元素和特色。單看上述三齣作品,馬力克的叙事和映像風格,這些年來,幾乎沒有改變。大量的畫外音(voice over)和內心獨白,充滿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簡樸田園生活的嚮往,以至對上帝的虔誠。影片述說二次大戰期間,奧地利某鄉鎮一個篤信上帝的信徒,家庭幸福美滿,雖被徵召入伍,卻寧死不願為德國納粹賣命。有關上帝、天堂和信念的題材,馬力克已拍過多次。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認為馬力克今次拿捏得特別準確,男女主角演出精采,或有奪標希望。

憑《生命樹》曾奪金棕櫚大獎的導演泰倫斯馬力克新作《A Hidden Life》,片長三小時。
憑《生命樹》曾奪金棕櫚大獎的導演泰倫斯馬力克新作《A Hidden Life》,片長三小時。

當然,也有一些後起之秀,企圖問鼎殊榮,例如黑人導演Ladj Ly的法國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是一齣描寫法國社會種族矛盾的佳作。開場是2018年法國國家隊奪得世界盃冠軍,舉國若狂的場面,年輕足球員麥巴比(Mbappé)成為非洲裔移民的英雄。然後筆鋒一轉,一個由黑人當市長的市鎮存在許多治安問題,警察執法有時手法過激,引來不良少年的反彈。編導借雨果《悲慘世界》的名句,指出好人、壞人並無絕對,倒是為政者最多惡人。法國社會因宗教和族裔問題,撕裂愈來愈嚴重,看得出編導嘗試以人道主義的精神,化解社會進一步分裂的危機。

黑人導演Ladj Ly的《Les Misérables》, 是反映法國種族矛盾的佳作。
黑人導演Ladj Ly的《Les Misérables》, 是反映法國種族矛盾的佳作。

來自奧地利的女導演謝茜嘉賀絲拿(Jessica Hausner)是康城常客,作品多次在「一種關注」(Un Certain Regard)單元展出,今次以《Little Joe》參賽,故事描述生物學家研究培植一種能改變人類思想行為的花朵,引起女主角的疑慮。編導成功令人追看結局,可惜影片的日式配樂喧賓奪主,而且科學詞彙過多,看來勝算不大。

艾慕杜華回顧自我

今年唯一參賽的華語電影,是大陸導演刁亦南的《南方車站的聚會》。導演曾以《白日焰火》奪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片中的警員、悍匪與妓女,編織成血腥、奸詐的黑暗世界。或許是參演了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刁亦男這齣新作處理暴力和動作場面,效果震撼,可說是青出於藍。

由胡歌、桂綸美、廖凡主演的警匪片《南方車站的聚會》,戲中世界充滿罪惡和背叛,使人不寒而慄。
由胡歌、桂綸美、廖凡主演的警匪片《南方車站的聚會》,戲中世界充滿罪惡和背叛,使人不寒而慄。

西班牙異色導演艾慕杜華新片《Pain and Glory》(暫譯《痛楚與榮耀》),無疑有點夫子自道的況味。艾慕杜華與愛將安東尼奧班達拉斯,合作超過三十年。班達拉斯今次飾演電影導演,雖然不能視為艾慕杜華的自我寫照,但主角的童年回憶,則肯定交代了這位同性戀導演成為「同志」的心路歷程。劇本依然有着艾慕杜華一貫的飄忽,但精煉的電影語言和細膩的人物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可說大熱之勢已成。基於評審主席是操西班牙語的墨西哥導演,說不定今年終於輪到艾慕杜華奪獎?(截稿前各個獎項仍未頒發)

艾慕杜華新片《Pain and Glory》具大師風範。
艾慕杜華新片《Pain and Glory》具大師風範。

作者簡介
黃國兆,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2010年執導改編自劉以鬯小說的電影《酒徒》。

黃國兆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