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前記者開書店 推廣新聞學及報道文學 太子「留下書舍」:讓留下來的人相聚,建立新的聯繫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獨立書店】前記者開書店 推廣新聞學及報道文學 太子「留下書舍」:讓留下來的人相聚,建立新的聯繫

2_1

去年本地多間傳媒機構相繼停運,也有編採團隊集體辭職。這羣新聞人或轉到截然不同的行業另覓生計,或移民他方開展新生活,又或成立新媒體做獨立報道,各人自有各人的修行。而其中一途,是希望用一間書店,留住新聞人和新聞學。

失去傳媒工作,不代表忘掉追求真相的初衷。除下記者證,他們依然想繼續推廣新聞學。

留下書舍:給所有留下來的人

前港聞記者Kris是「留下書舍」的店長之一,他指書店五位創辦人全是傳媒行業出身,「各樣原因下,大家都失業。你便會思考是否不再留在香港。最後想來想去,我們都決定留下來。」留下的原因很多,一是考慮到在外國工作前途未明,而且他們都好鍾意香港,「所以我們本身就是留下來的人。」

這間書店取名「留下書舍」,英文是Have A Nice Stay,開宗明義是為留下來的人。Kris指,坦言,現實有很多事都改變不到,只能做到圍爐這回事。另一位店長岑仔是咖啡店TC2的老闆,Kris形容書店都想做到昔日TC2如「傳媒樹窿」的感覺:「我覺得現在這個時候還留在這行努力的人,很值得有一個地方讓他們覺得是屬於他們的,有什麼覺得攰或不快,想有個地方放工來坐坐,然後有個人聽佢呻下。」

不過,他們都認為這個樹窿不只給行家。「任何人在香港,不開心或有心事等,都想給所有留低的人有一個地方。」於是特意揀選了太子一座唐樓開設書店,正是貪其四通八達,讓不同地區的人都可以上來坐坐。Kris笑言:「如果書店開在元朗,《明報》的人一定不會由柴灣過來!」

百無一用是書生 但傳媒業有愛

因為預算有限,書店大部分裝修工作都是他們自己做,由木廠訂木板、打磨上釉,砌櫃枱書櫃等等,由零開始,以為簡單的工作,卻考起這班書店新手。

「以為橫橫直直砌埋佢,最初諗到好簡單,但到真的落手做,就發現很困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對的。」Kris直言,過往大家做文字和影像記者,不太需要一些生活技能,就連駁一個電掣、水喉,都是零概念,就算看網上教學影片都搞不懂。「我們有個講法,記者是留意一些很大的東西,每一個記者都認為這單報道很重要才去做。但是到真的開店或要經營一盤生意,其實是不停看一些很微小的東西,如很小的數目、十蚊八蚊,一塊木的角度、電掣位向上或向下,都和以前很不同。」

籌備過程全靠一眾前同事行家的熱心幫忙,爬過四層樓梯搬書抬雪櫃,分工砌櫃裱框,Kris都很感激他們的義不容辭:「這一行真的很特別,很有愛,大家真的會經過就上來幫手,或者吹雞,搞唔掂,都會來幫手,感覺是warm的。」

+1

重點推廣新聞學及報道文學作品

書店工作與文化類、文字工作比較接近,對他們來說相對容易過渡轉換跑道,不過他們也曾到訪多間本地獨立書店,虛心請教不同書店的特色性格和定位。「譬如開了專頁,寫開店過程,分享書店事,做落覺得順手一點,都是寫文。又譬如揀書,起碼我們會睇書,或者看到書背後有些故事,可能和時事有關,感覺上有多一點觸覺。」

這點時事觸覺,也是他們開書店的重要原因:推廣新聞學及報道文學。

留下書舍的選書除了包括一些獨立書店主打的文史哲,主要引入新聞學和報道文學,有不少和記者、新聞有關的書,譬如韓國著名主播記者孫石熙多本報道作品、本地資深傳媒人區家麟探討新聞審查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獨立記者甄梓鈴赴歐洲採訪的《自由未竟》等等。

除了選書,書店更設有一幅Feature Wall,裱起不同珍藏的新聞文物,有《蘋果日報》和《大學線》的創刊號、九十年代的《南華早報》,還有《明報》九一一特刊等,都是記載重大歷史的報刊期數。News i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 常言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誰料有日新聞行業可能成為歷史。

Feature Wall裱起不同珍藏的新聞文物
Feature Wall裱起不同珍藏的新聞文物

試業當日,書店內擺放着一列數個祝賀花籃,其中一幅花牌引用一句「留低的與重生的 也在這邊」的歌詞。那日小小的店面擠滿人,有熟悉的前同事行家,也有不少新朋友。舊雨新知,都是留下來的人。想起花籃那句歌詞接着如是唱道:

「即使費時一點
即使快樂不輕易
最後仍可遇見」

留下書舍
太子西洋菜南街 228 號唐四樓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