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克建築獎2021 「永不拆毁」的原則  Anne Lacaton和Jean Philippe Vassal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普立茲克建築獎2021 「永不拆毁」的原則  Anne Lacaton和Jean Philippe Vassal

19.03.2021
網上圖片
transformation-of-g-h-i-buildings-1

常說去舊迎新,老舊的東西,扔掉,建立新的,正常不過。但今屆普立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得主——來自法國的建築組合Anne Lacaton和Jean Philippe Vassal,卻從未為了興建新的建築物,而把舊有的拆卸。他們最拿手的,是在對人和環境作出最少的干預之下,對建築物進行改造。

隨便拆除是一種暴力行為

二人接受紐約時報的訪問時指:「很多被拆卸的建築物,並不真的很舊,它們仍然是有未用完的生命……我們認為把它們拆掉浪費很多資源。假如我們細心觀察,用全新的角度去看事物,我們總能從現況中看到正面的東西。」二人曾經在一個森林興建一座建築物,並着力不動一花一草,「永遠不要摧毀,不砍一棵樹,不破壞一行花卉……照顧對現存之物的回憶,聆聽原本生活在該處的人的聲音。(Take care of the memory of things that were already there, and listen to the people that are living there.)」

+4

這種尊重原有人事物,「不摧毀」的哲學,在他們負責的多個房屋項目上最能體現得到。2011年,二人跟建築師Frédéric Druot一起改造位於巴黎的公共房屋 La Tour Bois le Prêtre,這座樓高十七層的大廈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了替每個單位增加居住空間,他們拆除原有的水泥外牆,以落地玻璃取代,並為每個單位擴建winter garden和露台。他們以常用於溫室的波紋聚碳酸酯做成winter garden的趟門,讓自然光在室內散落,同時有助調節溫度。這做次改造除了為住戶提供更多空間,他們也享受到遼闊的視野,並為這公共房屋帶來新的形象。

二人於2017在波爾多的公共房屋再次進行類似改造工程,更新電梯和排水系列,擴建露台,部分單位的面積大了一倍,最厲害的是,在工程期間,住戶毋須遷出。而且,比起拆卸重建,這改造的成本底得多,只是前者的三分一。他們憑這項目獲得2019年的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築獎(Mies van der Rohe Award)。Lacaton曾說:「改造是一次機會,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做到更多、更好。拆除是簡便但短視的决定,它浪費了很多東西,浪費了能源、浪費了材料,更浪費了歷史。而且,它會產生非常大的負面社會影響。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種暴力行為。」

今屆普立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得主——來自法國的建築組合Anne Lacaton和Jean Philippe Vassal
今屆普立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得主——來自法國的建築組合Anne Lacaton和Jean Philippe Vassal

有空間 人便會懂得如何使用

1987年,二人在巴黎開設建築事務所Lacaton & Vassal。但真正確立他們的建築哲學的起點,是在西非的尼日爾。1984年,Vassal到尼日爾從事城市研究,Lacaton經常去探望他。在那裡盡是沙漠的國度,他們看到人們如何運用極少的資源下積極地創造,如何用泥土建屋,用稻草造屋頂,這些沒有章法的建築,打破他們在學院學到的建築概念。「尼日爾是地球上最窮的國家之一,但那裡的人叫人難以置信,他們慷慨大方,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卻幾乎無所不能,他們無時無刻在尋找資源,同時保持樂觀,充滿詩意和創造力。那裡就像是第二所建築學院。」二人在當地首都Niamey完成了第一個共同創作的項目:用稻草和樹枝建成的小屋。絕不拆毀的原則,也由此時開始。

多年來,他們建得最多的,是私人和公共住宅、文化學術機構、公共空間等。他們強調可持續發展,以及空間的重要性。他們相信只要有足夠空間,人便會懂得有創意地、靈活地使用它,就如在他們設計的法國南特建築學院,保留了大大小小、沒有特定用途的開放空間。Vassal指:「如果人們感到舒適自在,快樂,有獨處的可能,或看看雲……正正是這些時刻創造了建築。」

法國南特建築學院。(攝影:Philippe Ruault)
法國南特建築學院。(攝影:Philippe Ruault)
法國南特建築學院。(攝影:Philippe Ruault)
法國南特建築學院。(攝影:Philippe Ruault)

另一個Lacaton和Vassal的重要項目,是位於巴黎的東京宮(Palais de Tokyo)改造工程。東京宮建於1937年,在未有龐比度中心之前,它是重要的現代藝術館。東京宮輾轉被用作不同用途,到了九十年代初,政府打算將之變成電影博物館,並開始拆除室內結構,可惜幾年後換了新政府,計劃不了了之。到了1999年,政府再次決定把它變成博物館。二人接手後,秉承其尊重原有建築結構以及「空間就是王道」的原則,把建築物面積由7,000平方米,大幅擴張到22,000平方米。他們在過程中發現一個偌大的廢置地下空間,於是決定將之開發為展覽和活動空間,並大致保留其原有的結構和質感,沒有刻意翻新成白立方,靠高處的窗為其引入光線。館內大量未完成的空間,讓策展人、藝術家和參觀者自由流行和探索。

東京宮的地下空間。照片由Philippe Ruault提供
東京宮的地下空間。照片由Philippe Ruault提供

比起很多明星設計師的地標性建築物,Lacaton和Vassal的建築項目沒有驚艷的外觀,卻真切地考慮人和自然環境的處境,評審指:「今年,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感知到自己是整個人類的一份子。無論是出於健康、政治還是社會原因,都需要建立一種集體意識。就像在任何相互連通的系統一樣,對環境公平,對人類公平,也就是對下一代公平……拉卡頓和瓦薩爾在精緻中體現激進,並且在細微處彰顯精緻和膽識,在尊重建築環境與直截了當的方法之間實現了平衡。」

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