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基因舞譜》人掌管誕生 科技塑造未來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我的基因舞譜》人掌管誕生 科技塑造未來

02.04.2020
Pianda
LCSD提供
autobiography_6

庚子鼠年看來不利香港表演藝術界,眾多演出因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而延期。可幸由西九文化區與英國Sadler’s Wells等機構共同委約英國編舞家Wayne McGregor創作的《我的基因舞譜》(Autobiography),趕及於豬年將盡的一月初來港公演,毫無疑問,將會是今年香港春季的最佳舞台表演。

autobiography_6

《我的基因舞譜》是西九與Wayne McGregor於二〇一七年簽訂舞蹈交流及合作協議的其中一個項目,其餘還包括藝術家駐地交流、工作坊、研究、論壇等。雖然《我的基因舞譜》一月十日晚在西九自由空間亞洲首演,但因編舞的精妙設計,令每一場演出都可說是首演。

《我的基因舞譜》英文原名是Auto-bio graphy,顧名思義是McGregor的自傳。一向敢於打破常規的McGregor不甘於為自己編一齣流水帳的傳記,希望作品如人一般有自己的未來,想到將遺傳基因的偶然性納入創作。他拿到自己的基因圖譜數據後,再以人擁有廿三對染色體的概念,編創廿三段具自傳色彩的舞段,然後透過電腦演算法按他的遺傳密碼選出十五段排列成舞作,演算法設定了每場選段和排序不能重複,因此每場都可說是第一場也是最後一場,就如生命不能重來。

autobiography_14

筆者看的場次,開場是極有感染力的單人舞《Avatar》,緊接羣舞《Remember》形成鮮明對比,至此已隱約知道這晚的演出不會令觀眾失望。隨後登場的舞段有快有慢,有芭蕾元素極強的,也有相對戲劇意味較濃的舞段,而各舞段的連接非常流暢,見到舞者的功架和體能都處於極佳狀態。既然是Autobiography,一些舞段如《Not I》、《Nuture》、《Sleep》有呼應人生的意味,如《(Dis)equilibrium》更讓人想到當下的苦況,最後以《Choosing》結尾,似寄託未來繫於我們的抉擇。據聞,每場都是《Avatar》起始,由《Choosing》結束,演後筆者向McgGregor舞團查詢香港演出的舞段排序,惜至截稿前仍未有回覆。

相對於McGregor另一齣作品、二〇一八年曾來港演出的《幻之森》(Tree of Codes)多彩而冷硬,《我的基因舞譜》是低調、溫暖又處處見到張力。這固然和編舞的取向有關,也是舞台、燈光設計和音樂創作的功勞。

來自美國的音樂人Jlin交出高能量的配樂。Ben Cullen Williams設計的舞台,地面幾乎空無一物,上空排滿由燈管砌成的倒三角錐體,因應不同舞段下降至所需高度,《Sleep》一段降至幾近地面,舞者俯伏地面前進。Lucy Carter的燈光擔起了營造氣氛及空間變化的重任。

autobiography_13

這晚,舞者的表現亦是高水準。因為每場演出的選段和排序不同,儘管舞段已練熟,合作的也是同一羣舞者,但每場的合作夥伴有誰,舞段如何接連,情感怎樣傳遞,都是當日才知曉,這種不確定性出乎意料地增強了舞蹈的生命力,可信是在編舞的預計之中。隨着演出次數增加,舞者和編舞的體會將更豐富,舞蹈亦會更有質感。

將隨機性納入舞蹈創作,Wayne McGregor並非第一人,他只是追隨Merce Cunningham等前輩的腳步。不過,基因排列不只關乎隨機性,更是有關科技。科技與舞蹈的關係,一直是McGregor感興趣的課題。他曾經用電影的motion capture技術記錄舞者的舞步,再將舞步轉化成數據讓工業用機械人跟着起舞。《我的基因舞譜》可說是McGregor再下一城的嘗試,透過科技的協助讓舞作「自行」創新和成長,在人類與科技的長處都得以發揮的安排下,給舞蹈一個可堪玩味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Pianda,文化工作者。在世界待得愈久,愈確定最好看的風景就是人。離不開互聯網,盡量讓文章見於紙媒。

Pianda
LCSD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