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孟暉
熱門文章
孟暉
食藝談
ADVERTISEMENT

湯鼓與溫盤 古代飯菜保溫器

02.02.2017
e-wa-fe-wa-fa
e-wa-fe-wa-fa
外銷瓷出口歐洲的青花溫盤(左)及外銷瓷出口歐洲的清代描金鬥彩溫盤(右)

北京郊區一座佚名的明代妃嬪墓中,出土了一套金質容器,其配置頗為特別,包括一隻鼓腹罐、一隻淺底圓缽以及一個罩蓋,淺缽的周徑略大於罐口,可以架置在罐口上。

這是一組傳統的保溫餐具,向罐內灌滿熱水,淺缽內盛好菜餚,嵌放於罐口,便可借助罐內的熱水徐徐散發的暖氣為缽中菜保溫。往昔年代,室內供暖遠不像今天這麼強勁,在四季分明的地區,冬日就餐時,飯菜很快就會變涼,於是,人們發明了這種組合式保溫餐具,利用水暖來烘熱飯菜。

金罐的底面上刻有銘文,標明「銀作局弘治元年六月內造湯鼓一個,蓋、替(屜)、環全計,八成色金,二十五両重」,由此明確可知,此類保溫罐在明人那裏叫做「湯鼓」,架在罐口的菜缽則稱為「屜」。古時把熱水呼為「湯」,罐之造型近似鼓,湯鼓之名顯然由此而來。整套餐具由專為宮廷服務的金銀工坊「銀作局」打製,歷史上,「內造」意味着宮廷作坊出品,永遠都是最高檔精品的同義語。如此「內造」之物,主要是供皇帝后妃在膳餐中使用,也有一部分賞賜給皇親國戚以及勳臣。此套湯鼓式保溫餐具昔日是一位妃嬪的陪葬品,想來,在她生前,當她用餐時,曾經擺設在她殿閣中的膳桌上。作為實用器物,居然罐、缽、蓋全部用八成金打造,重達900克,也算頂級的鋪張了。其製作時間為弘治元年即西元1488年,通過它,我們確切瞭解到,五百多年前宮廷的餐桌上所真實動用的保溫餐具竟會如此奢侈。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