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1

香港有河嗎?由於地勢起伏,夏季雨量充沛,其實本地有不少河流、溪澗和明渠。然而,不少香港人都對自然河流感陌生,城市河道則總被喚作「渠」,甚或是「臭渠」。是什麼讓河流隱身山野,即使穿越鬧市,也被置若罔聞?

反觀日本、韓國的城中河,卻是鬧市中的一處喘息空間。韓國的清溪川原本為下水道,經政府整治後成為人工河流,在水中嬉戲的人絡繹不絕;在京都鴨川兩岸乘涼,於三角洲野餐,是古城的一幀風景。要在香港找到方寸公共空間不易,本地有上百條河,山貝河、林村河、城門河、啟德河等不少河流都流經市區,但與外國相比,何以卻似乎未見城中人跟河流有真正互動?政府自二○一五年起提倡的「親水」文化,能否成為把人和河流連結起來的紐帶?

二○一五年,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推動親水文化及近水活動,在大型排水改善工程及新發展區的排水規劃中加入活化水體的意念。二○一九年,施政報告進一步提出「河畔城市」的概念,計劃藉着活化河道、興建河畔公園等,增加休憩空間。今年五月,渠務署轄下的佐敦谷明渠完成活化,成為綠化水道,是香港第一個以「河畔城市」概念活化的渠道;目前,觀塘翠屏河、火炭明渠、大圍明渠等城市河道都在活化中。「親水」是否真的能將河流變為社區空間,在重視其生態價值的同時,再進一步使之變為文化?七年過去,港人和河流的距離是遠還是近?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河流與我們的距離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