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保育與城市發展之爭:東涌河將被發展為全港首個河畔公園 碩果僅存的自然河流未保育先破壞?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河流與我們的距離

河流保育與城市發展之爭:東涌河將被發展為全港首個河畔公園 碩果僅存的自然河流未保育先破壞?

07.12.2022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1

在談東涌河的未來以前,先說當下的東涌河。東涌河見證着東涌的演變,其養分滋長了不少珍稀物種,孕育了附近的石門甲村、石榴埔村等村落,見證了河岸邊上的高樓拔地而起。天然河道漸被人類活動、水務工程侵蝕。以河為鏡,從中可以看到河流的可貴,也映照出目前河道規劃有何隱憂。

香港有河?

是日天晴,迎着微風走到東涌河上游,淙淙流水聲以外,亦聞人語聲。二十多位中四地理科學生參加了「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的東涌河實地考察,一行人隨着「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高級項目主任黃傲聞(Owen)與綠色力量高級保育經理呂德恒(Henry)的腳步,從上游走到下游。

縱然東涌河是香港少有的大型天然河溪,但並不廣為人知;更準確地說,許多人根本不知道香港有河。

「冇!」導賞員問學生們有沒有見過河流?一眾學生這樣回答。

歷年來,Owen多次帶領導賞團遊走於各區河流,參加者通常都會向他們反映:從未看過河流。計劃由二○一六年開始,旨在提高市民對水資源的認識,今年來到尾聲,六年過去,Owen說,香港人對水的認知相當匱乏,「香港人不知道香港有如此珍貴的水資源,另外,亦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水。」香港人的用水量正正確認此說。「我們發覺香港的人均用水量偏高,用水量還要正在上升,這是比較特別的,我們做過研究,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大部分人均用水量都是下降或平穩的,但是在香港還是在慢慢升,大概一年升一個liter。」用水量上升,原因是得來過分輕易。「一九八二年後沒制過水,水費自一九九五年起沒有加價,人們慢慢就會覺得水不是太珍貴。」

東涌河被鳳凰山、彌勒山和大東山向北伸延的山脊包圍
東涌河被鳳凰山、彌勒山和大東山向北伸延的山脊包圍

河流缺水 五個部門誰要負責?

要拉近香港人和河流的距離,才能培養珍惜水資源的心態,但是,香港真的有水可親嗎?在導賞的第一站,可能會為這道問題找到解答。來到石壁水塘集水口。同學通過鐵絲網,好奇地看着平日少見的水務設施,在導賞員引導下,紛紛猜測着集水口的用途。Owen解釋,東涌河是石壁水塘其中一條主要供水河溪,東涌河有三個集水口,河水會被收集至地下輸水隧道,輸送至石壁水塘。東涌河每年為水塘注入約一千萬立方米水量,佔該水塘總容量約四成。Owen認為此集水方式並不理想。由於東涌河上游的河水被堵截作食水之用,導致集水口以下的河段水量銳減,影響河流生態。Owen解釋:「除了水量減少,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會提早沉積,生物需要的物質就無法流去下游。」

Owen希望香港人能明白水的價值,從而珍惜水資源。
Owen希望香港人能明白水的價值,從而珍惜水資源。

在香港,集水區內的雨水會被收集及儲存於水塘,作為淡水供應的一部分,佔本港整體用量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其餘則為東江水。他指出,有一道問題值得大家深思,「香港約八成的用水都不是靠本地,香港有十七個食水水塘,九成半左右的儲存量是集中在四個最大的水塘,包括萬宜水庫、船灣、石壁、大欖涌水塘,所以其他十幾個較小型的水塘,在食水供應方面是否真的如此重要?」他認為水塘有空間開放作更多用途,不妨發展成釣魚中心或水上活動中心,才能真正讓大眾親水、惜水。

水塘儲水,河流卻缺水。也難怪同學仔說沒有見過河流。他認為,香港河道管理亦缺乏協調,河流由水務署、渠務署、環保署、康文署、規劃署多個部門負責。「最主要都是水務署和渠務署,他們的分工一般是集水區以下就由渠務署管理,河流的中下游以上就是水務署管理。水務署的宗旨很簡單,就是要確保香港的供水安全,不能浪費管理範圍內的水。渠務署的功能亦相對單一,就是盡快將出現其管轄範圍內的水排走。兩個部門的目的是很矛盾的,所以就形成了香港河流沒水的問題。」水量不足,就無法提供水生生物所需的生境,他認為,若果將各部門合併成河流管理局,是一可取建議。「不是劃分到好細,各自為政,這才能達到親水,有效利用水資源。」

有平日鮮有親近河水的學生表示,日後想到更多香港河流考察。
有平日鮮有親近河水的學生表示,日後想到更多香港河流考察。

淡水魚物種全港第二多

一行人到達「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的上游流域,學生落手測試水質,結果顯示其酸鹼值為七點一五,反映水質良好。

一路上忙於舉機攝影的Henry說,東涌河具極高的生態價值,「這裏為全港淡水魚物種數目第二多的河流」,「從這裏到河口都比較天然,香港絕無僅有。」本港稀有的北江光唇魚,只在新界中部、大嶼山和港島數條溪澗有記錄。由於牠的分布地點少,因此被視為稀有品種,東涌河正是牠們其中一個棲息地。今年九月,綠色力量發表最新「東涌河生態及水質調查」結果,共記錄原生淡水魚類六十六種,還有首次在東涌河錄得易危物種大鱗鰭鰕虎魚,以及多種具保育價值物種,例如極度瀕危的黑疣大壁虎和瀕危的盧氏小樹蛙。

然而,在高生態價值的東涌河旁邊,就是新市鎮擴展的地盤。

河畔公園未建成 東涌河恐先遭破壞

走過水聲潺潺的「具特殊科學價值」河溪,淙淙流水聲漸被打樁聲取代,一行人要改道而行。鬱鬱葱葱的林蔭消失於身後,眼前只見工程圍板、高聳入雲的天秤,路上時有泥頭車駛過,沙地上盡是交錯斑駁的胎痕。

政府決定於東涌河興建全港首個河畔公園,其範圍包括位於石榴埔以北一段已被渠道化的河段,以及一段介乎石榴埔至石門甲的天然河段。前者將被活化,移除河牀的石屎,種植植物,盡量恢復天然面貌。去年五月,石榴埔附近河段的工程已經正式開展,附近的公營房屋發展用地,亦正在進行土地平整工程,Owen一邊帶領各人繞道而行,邊對河道生態表示擔憂,「聽落好正,但親身體驗,就是搞到沙塵滾滾,我寧願你唔搞佢,可能會仲好。因為不知道將來會如何,但是現在看到的就是很實際的破壞。」

已被渠道化的河段長約六百五十米,位於東涌河下游近石榴埔一帶。
已被渠道化的河段長約六百五十米,位於東涌河下游近石榴埔一帶。
綠色力量的「東涌河生態及水質調查」顯示,東涌河下游有污染情況,水質持續偏差,極需改善。
綠色力量的「東涌河生態及水質調查」顯示,東涌河下游有污染情況,水質持續偏差,極需改善。

Henry表示,綠色力量在二○一八年開展「賞.識東涌河計劃」,計劃其中一個重點為生態調查,在施工以前,記錄當區生態及水質,以檢視日後「河畔公園」的保育成效。「就生態學而言,河岸也是河的一部分,所以發展的時候距離河側邊二、三十米的部分,都應該要保護。不可以有土木工程、水質要好好。」工程諮詢與動工期間,綠色力量都有定期和土木工程拓展署開會,讓當局了解東涌河的生態價值,同時監察工程。他表示,早前有工人剷走河岸植被,他們立刻投訴,現時該處已圍上水馬。他坦言,河岸有挖掘工程,難免在短期內影響水質,「幸好,河流是流水,下幾場大雨,河水沖沖刷刷,(污染物)就會被沖走,可以復原的,但是要時間。但工程當刻一定是破壞,沒有辦法。」他強調,政府於二○一六年制定了《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工程應當「顧及生物多樣性議題」。

當擴展工程完工,東涌新市鎮的總人口量將會由約十二萬人躍升至逾二十六萬人,河畔公園鄰近住宅區,Henry擔憂若當局管理不善,河道日後會被居民污染,影響河道生態。「我很害怕他們會當河是自己的後花園,去侵佔地方。因為這些很難捉,可能他們清晨五六點已經出現,廿四小時都在,不能監察。」然而,他們對河畔公園的發展有所期許,並指「很想它成功」。因過往政府發展元朗、沙田新市鎮,都不免將河道渠道化。是次河畔公園的規劃試在發展新市鎮的同時,保存天然河道,「香港是從未嘗試過這樣處理」。他們認為,如果這個發展模式成功,將演示出「人如何和河共融,即是不會破壞條河,也不會不能發展。」

Henry表示,如果發現工程有任何問題,會聯絡土木工程拓展署和相關承辦商跟進。
Henry表示,如果發現工程有任何問題,會聯絡土木工程拓展署和相關承辦商跟進。

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級工程師黃瀛回覆本刊查詢指,於施工前已「對具有保育價值的兩棲動物,包括盧氏小樹蛙和虎紋蛙進行遷移計劃。」此外,工程「因應環境保護署發出環境許可證的要求進行」,當局必須遵守環境許可證內所列明的條件,緩解對水質、廢物管理、生態、土地污染、污水收集等方面的影響,將整個東涌西擴展計劃及河畔公園工程對東涌河道生態的影響減至最低。「在施工期間,我們會定期監察東涌河水質及施工情況。亦已設立臨時排水系統,確保工地內未被處理的地面徑流不會流入東涌河。」當東涌河畔公園完工,將交予渠務署管理及營辦,確保遊人不會影響東涌河水質和生態。

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成效難料

此外,東涌日後將設置「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以如多孔透水路面、生態草溝、雨水滯留及處理池等設施,區內的徑流將被收集到該排水系統,經天然淨化及處理後的雨水才會流入東涌河,以控制流入東涌河地面徑流的水量和改善水質。對此,他持觀望態度,「因為未試過,一下子要成功是不容易」。他指出東涌新市鎮規模大,濾水功能的負荷將會相當重,未知能否有效過濾污染物。此外,Henry亦期望能提高居民對河流的保育意識,「居民如何看待這條河也很重要,若他們對此毫不理會,甚至當成垃圾缸就麻煩了。」

隨着學生來到河口的紅樹林,走過招潮蟹、彈塗魚的棲息地,實地考察亦來到尾聲。學生表示很高興能夠離開課室,前來東涌實地考察。帶領莘莘學子親水大半天,Henry說,目前的政策未算「親水」,「一路在嘗試,未正式落實到很深入。」Owen和Henry都希望,能夠為此出一分力。日久月深,河水沖擊、侵蝕河牀兩岸,假以時日,可以改變河道形態。二人期望,實地考察會是一個開始,能夠逐步扭轉港人對於河流的忽視。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河流與我們的距離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