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譚凱韻
熱門文章
譚凱韻
雲圖
ADVERTISEMENT

【譚凱韻專欄】孩子的私隱

07.05.2021
圖片由作者提供

家中兩個小孩子從爺爺的遺物中找出了陳年傻瓜機(小型數碼相機),那個年代智能手機還未普及,出外旅行總會帶上一部小小的照相機,拍拍四周的人和事。小小的銀盒子,有鏡頭、屏幕和按鈕,男孩子天生喜愛電子產品,數碼相機還具備MECHNICAL的感覺,開機時鏡頭伸出、事後又可以即時看影像和短片,兩個小人兒玩過不亦樂乎。

開始時他們喜歡拍物件,例中家中的玩具車、LEGO人仔;然後開始拍人像,媽媽寫稿時要拍、懶懶的躺在床上時會拍,漸漸媽媽洗臉時也發現有鏡頭在洗手間門外對準了自己。我開始意識到,要嚴正一點告訴小朋友們,拍照前要先問準被拍攝者。就如平日所教的禮儀一樣,他們記得時會問,轉頭又忘記了。某天兩兄弟一起擠在小屏幕前大笑,媽媽才發現自己的醜態不知何時又被留下了紀錄。

小朋友拿影相機: 小朋友喜歡四處拍攝,又愛重看自己作品,對小小攝影機愛不惜手。
小朋友喜歡四處拍攝,又愛重看自己作品,對小小攝影機愛不惜手。

但回頭看這一代的小孩子,由還在媽媽肚子時已是不斷被拍攝,出生過後,第一次抬頭、第一次翻身、洗澡、上廁所、瀡滑梯、看書、發呆、上網課,都在鏡頭之下。大家崇尚小朋友自然的一面,覺得他們正經八股舉起V字的手勢不好看,於是總是在他們出其不意時舉機拍攝。結果是,他們自出生以來,就是活在鏡頭下,而我們又有問過,「請問我可以拍你嗎?」

幼稚園想家長了解小朋友在校的情況,每一個活動都有照片紀錄,不少老師身兼教學和攝影師的角色,在校做體操、做手工和玩非洲鼓時,都拍下可愛又珍貴的一刻,媽媽在家看到當然滿足萬分,但我們都幾可肯定,小人兒被拍時,是沒有人問他「我可以拍攝你嗎﹖」的。

社交媒體興起了十多年,大家喜歡將小朋友的樣子生活在網上分享。我也不曾問過,「兒子,你介意我將你脫光光的照片放上網嗎?」「你介意我將你孤僻的性格和經歷寫入博客文章嗎?」然後,小人兒的外貌和性格就在懵懵懂懂的情況下暴露人前。想到這裡,我還有資格叫他不要拍我刷牙和吃飯嗎?

這一代小朋友,從小到大生活在鏡頭下,嬰兒時的日子,睡覺洗澡都會有機會被拍上過百張。
這一代小朋友,從小到大生活在鏡頭下,嬰兒時的日子,睡覺洗澡都會有機會被拍上過百張。

保障所愛的人是重要的,但事情又是很難拿捏。在帶孩子這八年時間中,不少親子作家毫無保留的分享給予了我力量:他們沒有掩飾的講述孩子的頑皮或情緒,讓我知道應怎樣應對困境;他們的無奈的心聲,讓我知道帶小朋友的路上我不是孤單一人。

他們在文章、網頁、社交媒體的帳戶,為孩子的童年留下了電子足印,但這些足跡其實幫助過不少像我往日般無助的媽媽。如果,我只是說如果,我孩子的孤僻、他對弟弟的妒忌,這些小經驗能幫助其他媽媽說出他們的心聲呢?我能否為媽媽們帶來一點共鳴?這是否我作為一個小小專欄作家的一點意義?該如何平衡分享和私隱,也是大學問。

小人兒去公園,爸媽們又興奮拍攝。
小人兒去公園,爸媽們又興奮拍攝。(照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