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帽飾大師自創新款盔頭 可拆式設計深得老倌心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粵曲帽飾大師自創新款盔頭 可拆式設計深得老倌心

06.02.2018
fhc_6271
陳國源坐在擺滿自家製盔頭的展示櫃前,滿臉自豪。
陳國源坐在擺滿自家製盔頭的展示櫃前,滿臉自豪。

粵曲戲服大師陳國源(下稱源哥)在戲曲界打滾數十載,最初以演員身份出身,機緣巧合下遇到帽飾恩師而中途出家,「轉行」製作粵劇盔頭。雖然正值耄耋之年,八十有六的源哥執起針線珠扣依舊不遺餘力,話說當年依然中氣十足。

遇上啟蒙恩師 轉戰盔頭工藝

「最初我係科班出身(註1)做演員,拜黃少伯為師學做戲。舊陣時個個都係由兵仔起手,即係所謂嘅『紅褲仔』(註2)。不過做咗五年左右,我就轉做幕後喇。」由幕前退居幕後,源哥笑言自己並沒有正式跟師父學做頭飾,只是緣份讓他遇上啟蒙老師,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

「我未入戲行、仲喺普慶(註3)橫巷做小販嗰時,就認識一個當時好巴閉嘅名牌頭飾師傅包祖良,好多大老倌包括任劍輝同林家聲都指名要搵佢做。佢好叻㗎,十四歲入行,十六歲都未學滿師就掌管一間好大嘅盔頭舖。」他憶述,人稱「和尚」的包師傅為人和善,亦樂於分享獨門絕技,他從包師傅身上獲益不淺,「本身以為自己淨係鍾意做戲呢行,頭飾開初只係想順便學埋。佢一面做,我就不斷問,佢全部都答。你知喇,好多師傅唔肯講太多㗎嘛,而且連我自己都仲未搞清楚原來對呢個行頭有興趣,但佢就發現我有呢方面嘅天份,祕訣都願意講俾我知,其實好似同做我師父差唔多。」

是次展出的作品多半是源哥近年的得意之作,以新款式居多,但當中亦有從北美洲帶回來的客製收藏品。他表示,不少非戲曲之人也視盔頭為藝術品,並將之買回家珍藏。
是次展出的作品多半是源哥近年的得意之作,以新款式居多,但當中亦有從北美洲帶回來的客製收藏品。他表示,不少非戲曲之人也視盔頭為藝術品,並將之買回家珍藏。

初出茅廬 獲新馬師曾垂青

源哥不但在戲行廣結善緣,也從包師傅身上得到啟迪,加上熱愛研究戲服文化,使他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出茅廬之時,手藝已獲一眾名伶垂青。「首先幫襯我嘅有新馬師曾、鄧碧雲、陳錦堂、任冰兒、李香琴同南紅,佢哋最賞識我在先。我仲『趯』兵仔嗰陣同佢哋同台演出過,建立咗些少交情,加上當時又有當紅衣箱師傅(註4)黃安推薦,所以一見我轉做頭飾就搵我。」正所謂酒好不怕巷子深,他憑雙手在行內打響名堂,其他大老倌如梁醒波和半日安等人也鼎力支持。

不過,源哥自問不敢高攀為包師傅的入室徒弟。「到佢逝世當日,佢都未認過我做徒弟,我亦唔敢認佢做師父。」他怕自己配不上名師,卻未有預料包師傅一家早已視自己如門下高徒。「後來佢太太同長子掌管番佢盤盔頭生意,當時我都開始咗整頭飾好一段日子,遇着佢哋人手有限做唔切,就舉薦客人去我到做。以前逢人幫襯我梗會問吓邊嗰介紹嘅,可以多謝番人哋啊嘛,點知從客人口中先知包師傅一家都叫我做徒弟,叫大家搵我幫手。」一個簡單的稱號,一段亦師亦友的情誼,為源哥打了一支強心針。

源哥將大半生奉獻予戲曲盔頭創作,作品不計其數,每頂更需動輒十至十五天來製作,一雙巧手每個月就只能出產兩件頭飾。
源哥將大半生奉獻予戲曲盔頭創作,作品不計其數,每頂更需動輒十至十五天來製作,一雙巧手每個月就只能出產兩件頭飾。

自創可加可減設計 助演員慳錢省位

源哥最初以花旦散件花頭飾起家,後來越做越多,涉獵的帽飾種類越來越廣,手藝亦達到登堂入室之境,於是便大膽加入自己的創意,研製一套獨特的製作方式。他認為如此貼身的用品,除了美觀,舒適輕便也相當重要。

昔日製作盔頭的材料限制多,以舊式銅鐵作帽坯,製成品笨重之餘,亦不好收藏。源哥於是以傳統技術為基礎,再予以改良,改用更輕巧的物料取代銅鐵,成功設計出「可加可減」的款式配搭。「講嚟講去就係『變化』兩個字。好似起樓咁,地基結構就跟足傳統咁起,但裝修粉飾就會革新。我學我師傅一樣,選材夠日新月異,而且要夠物盡其用,買到咩材料就用咩。最緊要做出嚟夠輕盈,戴起嚟先夠舒服。」

花旦散件花在行內有較多人製作,因為技巧相對簡單,比較容易上手。
花旦散件花在行內有較多人製作,因為技巧相對簡單,比較容易上手。

問及頭飾豈能使出「可加可減」的變法?源哥立即雀躍地指向陳列櫃內的文武髻。那是一件由文髻和武髻二合為一的盔頭,由源哥於七十年代為名劇《戎馬金戈萬里情》而發明,自此源用至今。演員可按照不同的戲曲場合而選擇拆開或合拼使用,同一組頭飾可以應付四、五個造型,既慳錢又慳位。「單戴一個髻可以用嚟做神仙、公主、郡主,皇后都得,加個額(武髻)就插得雞尾,當七星額用。」他舉例說,演員如果需要四頂盔頭,每件三千,那就得花上過萬元,而且需要租更大的倉庫安置衣箱擺放頭飾。如今入手一件便能變出四件,一來容易儲存,二來價錢更相宜。

把文髻(左)和武髻(右)分拆開,便成為兩件獨立的頭飾。
把文髻(左)和武髻(右)分拆開,便成為兩件獨立的頭飾。

這種活動式盔頭史無前例,一出品就深得演員鍾愛,源哥於是以同樣的概念套用在各式頭飾上,使之更靈活多變。「我又將男裝武將嘅盔頭改裝,逢有盔尾都加入一對盔頭帶,呢樣係以前無嘅,因為帶同盔頭水(流蘇)一樣,都可以帶動演員嘅姿態入戲,睇起上嚟更有架子氣派。對帶好生(靈活)㗎,用魔術貼癡住,鍾意就用,唔鍾意就拆。」

源哥解釋,每件頭飾都按照客人的要求和喜好量身訂造,客人假若負擔得起,他甚至會從外地選購寶石珠飾作素材,務求讓作品戴起來更華麗。
源哥解釋,每件頭飾都按照客人的要求和喜好量身訂造,客人假若負擔得起,他甚至會從外地選購寶石珠飾作素材,務求讓作品戴起來更華麗。
有些客人礙於居所空間有限,特意找源哥製作袖珍版頭冠作為擺設。
有些客人礙於居所空間有限,特意找源哥製作袖珍版頭冠作為擺設。

青黃不接 徒弟難求

源哥難得一身好本領,承傳卻始終闖不過。多年來他不時開班授徒,徒弟收得多,但無奈未有一位能夠堅持到底。他慨嘆在粵劇盛行的年頭,憑手藝不難維生。但數十年過去,雖見證粵劇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卻眼睜睜看着戲曲文化的衰退,盔頭工藝亦難以為繼。「舊時做五十蚊生意,賺十幾蚊。呢十幾蚊幾好用途呢?一餐飯五毫子就有叉燒飯一碗,兩毫子白飯咁就夠一餐,即係一日個四銀錢,嗰陣你賺到十幾蚊經已幾好㗎喇。」

他慨嘆如今粵劇不如流行歌手般普及,行業入息不多,因此也無法關顧戲曲盔頭及服裝行業。老師傅越來越少,年輕一輩也沒有入行的衝動。「依家好多人嚟學,尤其有啲唔使番工嘅女士,退休就嚟學吓,但我估計無幾多個想入行用嚟搵錢,因為時間耐啊嘛。大部份都係貪得意旨在體驗吓頭飾嘅製作過程。」源哥解釋,市面上比較多人製作散花,因為技巧相對簡單,而礙於大型帽飾有一定規格,製作需時,非常考驗心機和耐性,能夠應付自如的盔頭師已所剩無幾。

舊年代的長輩對隆重場合非常重視,從源哥講究的衣飾打扮,不難看出他對美學抱有一份執著與堅持。
舊年代的長輩對隆重場合非常重視,從源哥講究的衣飾打扮,不難看出他對美學抱有一份執著與堅持。
● 註1:加入戲班接受正規訓練。
● 註2:由基礎做起的唱戲小演員一般也穿紅色褲子,因而得名。
● 註3:普慶戲院的簡稱,位於油麻地彌敦道380號,於1930年代開業,80年代末改建為現址的逸東酒店及普慶廣場,曾一度在廣場的迷你戲院繼續營運,直到00年代初正式結業。
註4:主理演員戲服及道具的戲箱助理。

(部分圖片為官方圖片)

「金冠銀冕華麗緣 – 陳國源60載帽飾藝術」展覽
日期:即日至 3月4日
時間:早上10時 – 晚上10時
地點:銅鑼灣時代廣場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