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譚凱韻
熱門文章
譚凱韻
雲圖
ADVERTISEMENT

【譚凱韻專欄 – 雲圖】左撇子的媽媽

左撇子用左手握球拍,作為右手的媽媽,其實很多技巧都很難傳授。

話說,我家其中一個小孩是左撇子。 

我和孩子的爸爸也是毫無疑問的「右手人」來的,但這小人兒,從很小時候開始,拿匙羹、剪刀、筆、球拍都會很明確地用上左手,開始彈鋼琴後,左手彈的琴音明顯較重。

八年以來,作為媽媽的我不時被問「為甚麼不迫/教他用右手? 」還會教路,「每次他用左手就打他,小朋友怕痛,就會練出用右手的了。」  向上追溯,孩子的祖父母——公公和嫲嫲,都是左撇子來的。三、四十年代出生成長的一代,左撇子未被廣泛被接受,沒有特別的歧視,但再上一輩總找到方法令你改變去迎合「主流」,就是上述的方法,用左手時就打或罵,久而久之,那一代成長的左撇子都練成了一身好武功,明明是用左手比較自在,但寫字、用筷子都能用上右手,而且公公和嫲嫲的字體都非常秀麗。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開始接受左撇子也是「正常人」,到我孩子的一代,已有左手學習筆、左手學習筷子、左手剪刀,需要的話,市面也有左手滑鼠供應。幼兒階段我告訴老師,小人兒是左撇子,她會尊重家長意願地問:「那你想我教他用左手還是右手寫字?」

左撇子用左手握球拍,作為右手的媽媽,其實很多技巧都很難傳授。
左撇子用左手握球拍,作為右手的媽媽,其實很多技巧都很難傳授。

小人兒身邊也不乏「左手仔」。有左撇子媽媽跟我分享,發現孩子用左手時,孩子的爸爸嚷著要「幫」孩子改用右手,「否則會累個仔一世!」孩子的媽媽有點忐忑,但溫柔而堅定地堅持了下來,讓他孩隨天性成長。小人兒仍在成長階段,但未見「被累死」,學業成績不俗,早陣子還拿到了鋼琴奬項。

前陣子看了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故事參照國際殘奧會接力金牌得主蘇樺偉的成長歷程拍成。故事由他初生開始說起,小孩子幼兒時期生病以至痙攣,四肢和聽力也遜於正常人,三、四歲的小人兒雙腳無力,連路也行不來。由於孩子「不正常」,吳君如飾演的蘇媽媽就幫他成就「不普通」的人生:發現他很會跑步後,就帶他報名、受訓、陪他參賽、見證他在世界舞台上奪金,她總在說,「無人當你係普通人,咁你就做一個唔普通嘅人啦。」

《媽媽的神奇小子》說的是一個不平凡的兒子跟不平凡的媽媽的故事,但我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會在蘇媽媽的角色中看到一點自己。(照片出處: 明報周刊網站)
《媽媽的神奇小子》說的是一個不平凡的兒子跟不平凡的媽媽的故事,但我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會在蘇媽媽的角色中看到一點自己。(照片出處: 明報周刊網站)

有說媽媽們看這電影特別有感覺,我也是一份子。每個孩子總有「普通」和「不普通」的地方。作為媽媽,既想他跟「常人」一樣,走「平坦大路」; 但又覺得他如眾不同,想他活出比平凡人特別一點的人生。媽媽替小人兒設想、為他籌謀、妳怕他「唔識諗」,為他多想一步、多走一步,然後當某天,他有自己想法,媽媽就要學習「退場」,只維持給他剪腳趾甲作為支持。

「左撇子」跟「痙攣」之間當然有天大差別,殘障人士的父母所受的身心壓力更非大家所能理解。能類比的只是,媽媽在陪伴成長的路途上,總是五味雜陳,既有辛酸、也有甜蜜,看著電影中的蘇媽媽,我竟然有點羡慕她能為成年後的兒子剪腳趾甲。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