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蕭欣浩
熱門文章
蕭欣浩
廚聞食誌
ADVERTISEMENT

疫中尋食記

居家防疫,斬瓜切菜,已成閒事。疫情開始,大眾慌亂過後,買麵買肉買菜,「打爆」屋企所有冰格。慢慢疫情稍為緩和,大家自稱被稱「住家廚神」,煎炒煮炸燜燉焗,無一不曉,技能快速解鎖,等級節節上升。你影相我點讚,我煮食你俾心,大眾仍對陌生事物有新鮮感,多少還能找到樂趣。這次晚市一禁,直到四二零,很多人不禁大聲疾呼(開口呼或內心呼),利刀總有日生銹,廚神都想去堂食。加上「廚神」只是被迫出來的笑稱,笑笑能中和生活苦澀,未嘗不是好事,但「笑稱」太長就變成「笑話」,住家廚神不再笑住攞光環影相,而是入廚埋爐,料理一日三餐,由「廚神」變「廚師」,沉默老練,埋頭苦幹,能力值「爆燈」,幾乎可以開「兩餸飯」店。

防疫要緊,但總有零星日子想出街堂食,惟有盡可能揀選人少的地方。酒店餐廳算是不錯的選擇,訂位有枱,「嘟曲」入坐,無人行過,座位相隔得遠,終於可以慢食,不用再分時段。不過環境妥當,並不反映食物質素,本以為酒店餐廳「差極有個譜」,可惜疫情對飲食業的衝擊,不是眼見的簡單,對整個廚房的煮法、用料,以至於餐牌的設計、侍應服務都有不少影響。艱難時刻,有些食肆仍然用盡辦法,堅守食物和服務質素,確實是值得尊敬。部分餐廳乾脆關門停業,為成本也好,為員工也好,有他們自己的考慮,我也尊重。較為可恨的是,有種食肆為求開業,大減人手,用次級食材,不理食物、服務質素下降,依舊收取恆常的價錢,就連酒店餐廳也不例外。

疫情肆虐,不少食肆索性暫停營業。 (譚志榮攝)
疫情肆虐,不少食肆索性暫停營業。 (譚志榮攝)

食客因着品牌,冒名而來,不免有所期待,但疫情期間,奉勸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想吃好一點,午餐訂了半島酒店的「Felix」,坐專屬升降機上餐廳,裝潢氣氛算是不錯,開始時接待服務還好,後來餐點亂出,以為人有錯手,後來服務每況愈下。主菜久久不上,上了甜點,不上雪糕,前一道芝士拼盤,也憑空消失。最後想飲杯熱咖啡,升溫抵寒,順手埋了單,等到等不下去,起身走人,還是頭一次。

帶住失望去洗手間,出大堂等升降機時,才看到侍應奉咖啡出來,生氣不免有一點,西餐廳的基本服務都做不好,也不要談是酒店級數,更重要是浪費了一次寶貴的堂食機會。席間聽到食客大罵一位侍應,後來我也不難理解,因為人手不足,部分看似是沒什麼經驗的兼職,與預期的落差的確很大。我當過廚師,也做過侍應,明白有些事不是侍應可以控制,怪只能怪公司的安排,也辛苦了面對客人的前線人員。

食物同樣出奇地差,不想詳述,反正就是將自助餐的海鮮、頭盤、湯品、熱食、芝士、甜品改為人頭數位上,食物質素也只屬中下,餐牌看上去食物款式不少,食兩口就知道箇中原理。會有人鍾意這種飲食方式嗎?可能真的有,但絕對不是我。熱食主菜多寶魚,肉連汁連菜連碟,室溫凍上,一陣腥氣襲來。抱歉,我心中真的「爆粗」了,朋友的威靈頓牛扒,皮肉分離,比氣炸的還要差很多。我不禁笑了笑,酒店堂食食上了個「笑話」。

同區馬哥孛羅香港酒店的「Cucina」要優質得多,價錢只是上述餐廳的一半,頭盤是「真」自助餐形式,海鮮質素明顯更好,龍蝦、蝦、螺、青口,還有即開「fine de claire」。我點的主菜「紅酒燴牛面肉」,剛煮好熱上,味道與軟硬程度都拿捏得很好。整體不錯,當下就到前檯再訂下星期,重複確是重複了,但至少食得寫意,不會失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