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杜杜
熱門文章
杜杜
奇書共欣賞
ADVERTISEMENT

杜杜專欄:浮世風情畫 金瓶梅全圖

21.02.2019
附送金箔藏書票

風月情花遮柳掩

2011年夏天,妹妹請我返回我的出生地上海一遊,在路邊樹上的蟬鳴聲中,除了尋覓鰣魚、河蝦之類的美食之外,更為吸引的活動就是獵書。上海三、四層高的書城還真的不少,一旦踏足其間,就像阿里巴巴闖入了藏寶山洞,頭旋目眩滿天星,一雙手不由自主地在重重疊疊的書架之間穿梭往還,實行有殺錯冇放過,末了將重得像磚頭一般的書堆用推車推回酒店。曹涵美的《金瓶梅全圖》就是在那時候買的。

曹涵美(1902-1975)原名張美宇,十歲時過繼給舅家才改姓曹。他家裏三兄弟一門三傑,哥哥張光宇也是畫家,後來1965年的動畫片《大鬧天宮》,人物造型設計就是出自張光宇的手筆,弟弟張正宇也畫漫畫,成就不及曹涵美。曹涵美體型瘦長,喜穿布衣長衫。擅長工筆人物畫,得力於長年專心臨摹陳老蓮、仇十洲、任伯年和吳友如。早在1919年,他便開始畫漫畫向上海的報館投稿。《金瓶梅全圖》的成功因素就是將扎實的人物畫功力和漫畫技巧巧妙地結合,混然而成一體。胡蘭成曾經替這全圖的第二集作序,序中說明曹涵美的《金瓶梅》連環畫最初是在《國民新聞》發表的,在1942年開始結集出版。說是全圖,其實只畫至第三十五回,通共五百幅,成績已經相當可觀。至於中斷的原因,是畫家自己放棄,還是時局動盪,則無人知曉。

《金瓶梅全圖》錦盒
《金瓶梅全圖》錦盒

《金瓶梅》小說所描繪的是一幅明朝的浮世風情畫,市井豪門,飲食男女,都刻畫入微。魯迅亦褒之為「同時說部,無以上之。」但是不喜歡的也罵《金瓶梅》為「市諢之極汚穢者」,原因之一是書中的情色描繪,單刀直入,一瀉無遺,簡直就是活春宮。《紅樓夢》於《金瓶梅》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紅樓夢》的風月筆墨就含蓄曲折,用的是花遮柳掩的手法,這樣反而更耐人尋味。值得一提的是曹涵美也畫過《紅樓夢》和《儒林外史》等連環圖,但是沒有《金瓶梅全圖》這樣的專注和規模。

附送金箔藏書票
附送金箔藏書票

曹涵美畫《金瓶梅全圖》的聰明之處是不用春宮圖;要看春宮圖明朝早就珠玉在前,隨便想到的就有《明人金瓶春意圖》;即使是今人戴敦邦畫的《金瓶梅人物譜》,也免不了展露女體。反觀曹涵美,則挑逗有度,雖然露點,卻有分寸;而且避實就虛,往往隔着欄杆或竹簾去暗示風月情濃,不見污穢,反顯得格調高雅,就像半世紀前的老電影,在最關情之際,便把鏡頭悄悄地以貓步從牀邊移向窗外的星星和月亮,讓一切歸於想像。曹涵美畫《金瓶梅》的動機他自己說得最清楚,那是因為「此書文墨驚動了我的心,覺得大可入畫,是借人家掌故,抒古之丘壑,有程序地探討練習,使技巧上有所競爭。」

書的內頁全貌:上圖下文
書的內頁全貌:上圖下文

西門慶奢華飲宴

曹涵美說的「探討練習,有所競爭」,並非虛言。事實上這五百幅圖畫由頭到尾一路看下去,能夠看到畫家的技巧演化和進步。開始時一般取中景正面平視觀點,如同對着舞台上的佈景人物,也就是傳統連環圖的畫法,但是越是到後來,畫面的角度視點越趨靈活巧妙,時遠時近,時高時低,又滲入西洋畫的透視,借鑒日本的浮世繪,並運用圖案及木刻等技巧,將畫面上下左右來平面分割組合,畫中有畫;又將原著的文字化作對聯,溶入畫中,成為巧妙的圖片說明。

像268圖,就分割成多個畫面圍着四周,正中描繪西門慶和妻妾飲宴作樂,桌子上面的蔬果食具交代分明,一式實物雜件,規矩精巧;椅子用直線的界畫技法(《清明上河圖》常用),透視立體;圖中人物亦各具姿態神韻;這一切就活現了明朝朱門生活的荒淫奢華。

含蓄有度的風月圖畫
含蓄有度的風月圖畫

浮世繪鐵線游絲

有一說是曹涵美最初畫《金瓶梅》於1934年,在《時代漫畫》發表。這話不錯,但那時畫的《金瓶梅》手法比較傳統。《金瓶梅全圖》是在上世紀四零年代另起爐灶畫成的,風格特異,說是單線白描,卻線分兩種,一種粗而直,多用來畫亭台樓閣,欄杆窗戶;一種幼而柔,多用作畫人物、衣服,但也有用直線去表現衣紋摺痕的。畫家賀天健稱之為「鐵線游絲」,頗能道出曹涵美這糅合矛盾的風格面貌。這風格是否曹涵美首創,還得就教於方家。我卻記得六十年代的香港有一個關山美,在報紙上發表歷史故事武則天連環圖,風格和曹涵美極為相似。

用界畫法畫出屋樑,經營透視景深。
用界畫法畫出屋樑,經營透視景深。

潘金蓮撲蝶山前

曹涵美這樣評價潘金蓮:「她是在封建制度下,捏造成的一個代表人物,那時大家都認為女人是禍水,又借她來痛快地駡盡天下一般的淫毒婦人!豈知歷來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生活上,女人一向僅僅是男子心目中的玩物。」言語之間流露了一點同情和諒解。他描繪的潘金蓮也不是一味的醜化。《金瓶梅全圖》第209幅也來個金蓮在池邊山前撲蝶,有昆劇那般的柔美身段。登徒子敬濟前來調戲,她亦一手推開。雖然不是貞節,倒也表現了一點獨立精神。

金蓮撲蝶
金蓮撲蝶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