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Simon Chung
熱門文章
Simon Chung
Home Tech
ADVERTISEMENT

Simon Chung專欄:喪讀雜誌

當我們仍在論說紙本報紙雜誌如何抵抗電 子版本的時候,電子版自身又來了改革,那就 是,像Netflix的閱讀平台漸漸流行,很大可能會 取代傳統單本訂閱的模式。所謂Netflix模式,就 是每月付一個費用,便可讀到多本雜誌。

以我個人為例,從前我在蘋果Newsstand 及Zinio按年訂了多本雜誌,好像台灣的《音 響論壇》、《Macworld》、《What Hi-Fi》、《Hi-Fi News》……但後來發現了Kono和Magzter這 兩個app,只要付月費,便可瀏覽到這些,以 至更多更多的雜誌,於是便轉訂了。

我知道,我知道今天的電子雜誌訂閱服 務已經很便宜,但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以 月費招徠,all-you-can-eat,也就是Netflix的 模式,自然更受歡迎。

執筆時剛讀到蘋果收購了Texture,那是另一個所謂「雜誌自助餐」(magazine aggregation) 軟件。Texture成立於2010年,以月費10美元 提供220本雜誌瀏覽服務,包括了《People》、《The New Yorker》、《Vanity Fair》、《National Geographic》和《Vogue》等,目前只接受美 國及加拿大用戶,但類似這種雜誌供應平台席 捲全球是遲早的事情。

回說Kono,它除了讓我讀到一些marginal, 徘徊想買又不會買的雜誌以外,軟件內的搜索 功能又是十分管用。好像我想搜尋HomePod 的資料,即彈出來《音響論壇》、《Mac Fan》(日文雜誌)、《理財周刊》、《Stuff》、《Prime AV》……多本雜誌的文篇。在資訊爆炸的年 代,你或者不一定會珍惜這樣「資訊就在你指 尖」的功能,但於我來說,能夠在極短時間內 看到各方不同的資訊就是方便無比。

Magzter更是包羅了多本我曾讀的興趣雜誌,但最後因為「讀唔切」而放棄訂閱,如 《T3》、《PC Magazine》、《Popular Science》、 《Mac Format》……如今一蹴即就,實在滿心歡喜。

透過「雜誌自助餐」閱讀雜誌風氣,對於悲觀者來說,又是雜誌走進死亡的一步,因為 雜誌社從每本書取得的回報又更少。雜誌從紙 本退到電子版,再從電子版萎縮到只成為雜誌 平台上的一小角色,莫不哀哉!但從掙扎求生 的角度看,又未嘗不是能賺回多少得多少,羣 策羣力的拯救行動,一如Texture的CEO John Loughlin所說,此種服務就是「互聯網的止痛藥」(antidote to the web)。

對於我等雜誌癡,雜誌愈看愈多,愈多愈看,訂閱服務,就更令人繼續癡下去,成了「無定向喪讀病狂」!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