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香港老番
熱門文章
香港老番
約翰百德
ADVERTISEMENT

約翰百德專欄:收藏藝術的藝術

mpw2577_b008-009_001_crop
2017年參觀香港Art Basel展覽的觀眾,檢視台灣藝術家石晉華的《行路一百公里》,這是一次概念的行為表演,畫作並附設解說的視頻短片。(圖片由作者提供)

這個周末,數以千計的藝術家、藝術策展人、博物館人員和藝術行政人員從世界各地飛抵香港出席Art Basel,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大型的藝術展銷會。香港的Art Basel與在瑞士巴塞爾和美國邁亞美舉行的展銷會焦點一致,為參與畫廊向主要受眾──藝術收藏家──出售藝術提供有利環境。

根據藝術畫廊、拍賣行和藝術展銷會推廣部門的簡明解釋,藝術市場所指的「藝術收藏家」,被視為想法相近的同質羣體。畫廊會以「我們的藝術收藏家」來稱呼買家,並會把這個匿名社羣作為參照,用來解釋藝術市場趨勢等現象。藝術家可能會把他們稱為「我的藝術收藏家」,就好像他們是由個人組成的支援社羣,與藝術家建立持久而友好的關係──在某些情況下,事實確是如此。然而,一般而言,畫廊和拍賣行均會把藝術買家的姓名保密,而藝術家不會知道誰是藝術收藏家。

報章和媒體對高價藝術作品成交的報道,鮮有提及藝術作品買家的名字。不令人意外的是,高端市場的買家都希望保持低調。在這些銷售中,買家雖然沒被指名道姓,但仍然因為交易價格高昂而備受尊崇。為在口頭上守護秘密,需要言之鑿鑿的媒體推測可以稍作潤飾,卻仍不能採用肯定的字眼,只會說成:「相信買家是……」

但是,藝術買家的非凡地位,來自扭曲了的簡化歸類,因為他們不僅被稱為藝術買家,而是被稱為藝術收藏家。藝術收藏家擁有社會地位,更被視為對某地文化健康有所貢獻。

在為時不短的近代藝術史中,藝術主要透過贊助支持系統來產生和建立藝術藏品系列。在中國的朝廷藝坊裏,藝匠按照皇室、諸侯和達官貴人的命令製作藝術品、畫作和精美的瓷器作品。同樣地,十五、十六世紀時,歐洲各國的貴族、當朝者和宗教組織也以合約形式聘用藝術家和贊助他們工作。十七世紀後在世界各地開通的專屬航線,加上更精密的銀行體制,讓眾多同業工會和商界領袖成為多代藝術家的贊助人,他們的作品至今可在各國博物館中看到。

在這些贊助系統下,藝術家的作品主題主要圍繞宗教、紀念重要事件(例如軍事勝利)和人物(社羣、個人和先人肖像畫)。然而,中國的文人階級對藝術品的單純審美欣賞歷史卻顯著較長。歐洲方面對美和風景的欣賞(以至其後的藝術實驗)源於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演進,同時更多元化的自由市場也促成了更流動和更無拘無束的關係,而不只是藝術家和藝術贊助人之間的從屬關係。

據我們所知,藝術市場正是始於此時:主要市場透過藝術畫廊和商人辦展覽,出售在世藝術家的作品;拍賣行則處理二手買賣。收藏藝術被視為尊貴的特權活動──但在一個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任何喜歡和希望購買藝術的人,都可以從不同種類、不同價位的藝術品中選購,藝術品不再限於貴族、皇室和宗教指令下的產物。

這與現時的情況大致相同。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收藏家,但並不是人人都是。簡而言之,每個人對於如何花費或如何不花費金錢,都有自己的興趣、優次和選擇。

購買藝術是一項休閒活動,與出席音樂會、體育運動或步行健身相似。參與收藏藝術的強度,並不是由財富而是根據興趣來決定。其他決定因素,還包括堅持參觀藝術展覽、閱讀與藝術有關的資料,和以個人、智慧的方式來評估所見所聞。藝術藏品系列需要經過時間慢慢(千萬不能太快)累積,藏品系列才可做出最佳效果,而且要以某一課題為焦點,又或集中於某段時期、某個藝術運動或某位特定藝術家。這套方法可以成就有重大意義的藝術藏品系列。

「投資」是否藝術和收藏藝術,是其中一個引發不少爭論的因素。雖然有不少藝術投資顧問會努力不懈地撥打直銷電話(請他們永遠不要再來電是他們應該得到的肯定回應),但是藝術並非投資。藝術是一種反覆無常、流動極低的資產,而且沒有內在價值。

藝術,包括它的美麗、憤怒,一瞬之間或普世情感的表達,以及它所表達的意念,應該是收藏藝術的動機。藝術收藏家應該不受時尚影響,並會無視藝術市場關於「熱選」或「人氣」藝術家的鬧哄哄聲音。只收藏有名藝術家的作品其實是懶人的方法。它只是在已廣為人知的藝術藏品系列裏追逐錦上添花。

更令人敬佩,而且難度也更高的做法,是透過判別藝術家能力和原創意識來建立被肯定為藝術藏品的系列。在這個幾乎所有事物均衍生自早年藝術意念的年代,這種做法確是一項挑戰,但是當一位收藏家思想開明,並透過對藝術史敏銳的觸覺來建立自己知識時,便不會太難執行。透過這個流程,藝術收藏家便是藝術世界的一個層次(連同藝術家之友、博物館和其他機構支持),他們也在金錢上回饋藝術家,讓他們實現源源不絕的創意。

(本欄目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