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編輯點滴
熱門文章
編輯點滴
ADVERTISEMENT

承載力量的相集

img_1025

順着頁碼把攝影記者陳朗熹的相集《無以名狀的力量》捧讀一遍,由書序文學作家董啟章撰寫這位廿六歲小伙子的一雙「鐵腳」開始——他說,這位攝影記者每次在抗爭現場走上數萬步,其腳骨力不是來自跑新聞的久經訓練,卻是因他曾經終日投閒置散、無所事事。

說來有一點戲劇性。二○一八年,經歷公司大裁員的陳朗熹轉型自由身攝影記者,但好一段日子工作乏人問津,為了故作早出晚歸向家人「扮上班」,他決定繼續外出拍攝,涉足港九新界的邊緣地帶,每天走路八小時,由龍翔道走至大埔道;從貝澳前往石壁再到長沙,結果,他「浪費時間」超過一年,一直維持着邊走邊拍、動機純粹的攝影狀態,亦順理成章得了一雙「鐵腳」。

二○一九年六月九日,是一個轉捩點。那天開始,他忙得不可開交、日以繼夜地記錄抗爭現場,亦趕上了新聞攝影千鈞一髮的拍攝模式。《無》內第一張跨頁作品,是「六九遊行」萬人空巷的景象,人羣中有一把鮮黃雨傘,隱喻着傘後螫伏五年的運動能量捲土再現,亦代表這攝影記者的「鐵腳」終有用武之地。例如,他的腿曾引領他「剛好」走進立法會,「剛好」站在議會主席台前靜觀抗爭者設下傘陣,「剛好」有人以噴漆噴區徽,「剛好」他拍下一幅儼然荒誕舞台的作品……

在他眼中,攝影有着天時地利人和,他按下快門的一刻,是本能的條件反射。那一種毫無掩飾的詮釋,或者因為曾經投閒置散,故能保持着較單純的拍攝動機。書中除了收錄他獲獎的新聞圖片,還有一些比現實更真實,甚至超現實的作品,像在中大二號橋拍攝的照片,火光中籠罩着夢幻的紅色,像電影畫面;或另一張拍攝中大抗爭者揮動着旗幟、天空一片灰藍的剪影,更悲壯如戰爭場面。

穿梭於現場進行拍攝時,他經常靜靜站在較遠處,更不迷信戰地攝影記者Robert Capa的說法:「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是因為你不夠近」;反之,每當他看着抗爭者全副裝備只露出堅定意志的雙眸,他會無法直視,甚至選擇不靠近拍攝,因為他生怕會干擾新聞現場,以致令抗爭者陷入更危險的境地。他在自序這樣寫道:「我的鏡頭對準一班年紀比自己輕的人,看盡衝突發生,他們受傷、逃跑、被捕,我在面罩下早已淚流滿面。」

閱讀這本相集,感到一陣傷痛,然後像重獲一股力量,那是無以名狀的。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