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譚凱韻
熱門文章
譚凱韻
雲圖
ADVERTISEMENT

【譚凱韻專欄】工人姐姐湊大的孩子(上)

14.02.2021
法新社、由作者提供
A migrant worker (R) employed as a domestic maid speaks to a loved one via a video call on her smartphone on her day off at the Central ferry piers in Hong Kong on August 13, 2017. (Photo by TENGKU Bahar / AFP)

認識C是在電視台新聞部工作的日子,那些年她還是個小女孩,初出茅廬,擔任幕前工作,前幾年生了女兒後當上了全職媽媽。

C原生家庭家境相當不俗,父母都是公司高管,一家三個小孩,分別由三個工人照顧長大。金枝玉葉般的環境下成長,原以她會聘用工人打點家頭細務。跟她重新聯絡上,才發現曾經的小女孩現在「一腳踢」,自己照顧孩子。

問她為甚麼沒聘用工人姐姐,她跟我回憶兒時由工人照顧的日子,「我媽媽很忙,我衣服不合穿也是工人叫我媽買,想起也『慘』,」「幸運的,會有個對你比較好的工人; 不幸的話,就對你不好,或虐待你的。」「 at the end of the day, 個工人是受薪的,你有事,個工人會『射波』(推卸責任),會說是小朋友自己naughty,但不會說自己只顧跟其他工人聊天而沒有看好小朋友。」

她說孩童時期所受到的照顧很好,衣食住行通通不缺,跟工人姐姐朝夕相對,她形容「我當工人姐姐係阿媽。」工人姐姐從小照料,洗澡梳頭等生活細節也由工人代勞,結果中五畢業後到美國讀書,才重新「學做人」。這個來自異鄉、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卻暗地裏影響了她不少習慣、性格和處事方式,「我也說不出有多少是受了她影響……反而我父母的優點和缺點,我承傳不了多少。要到美國讀書後,多了傾電話,關係改善,才知道他們是怎樣做人處事的。」

網上短片《我們都是外傭的孩子》,數名由外傭姊姊帶大的孩子,回憶跟工人姊姊的相處。香港不少家庭都依賴外傭照顧家中孩子,同一屋簷下的兩種文化不時出現矛盾,但在被照顧的小人兒眼中,這個異鄉人卻是自己最親近的人,行為、思想、處事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
網上短片《我們都是外傭的孩子》,數名由外傭姐姐帶大的孩子,回憶跟工人姐姐的相處。香港不少家庭都依賴外傭照顧家中孩子,同一屋簷下的兩種文化不時出現矛盾,但在被照顧的小人兒眼中,這個異鄉人卻是自己最親近的人,行為、思想、處事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

工人姐姐一做三十年,退休時C已學成回港,在社會工作,得知姐姐退休時她一時感觸,在公司哭成淚人。現在沉澱下來,她想得比較通透,「現在回想,其實她不算對我特別好……但小時候,我的世界只有她,捨不得是很正常的。」

數年前小妮子結了婚,再迎接小寶寶來臨,準媽媽跟準婆婆討論是否聘請工人姐姐時,C突然「大爆發」,想起了跟媽媽的隔膜、小時候由工人姐姐照顧的委屈,激動得把自己媽媽「嚇親」,「我有跟我媽很深入的討論過請工人與否這個問題,他們不明白我的想法,我就將小時候的怨氣釋放了出來。」

準婆婆解釋,年輕時要「搵食」,目標是努力賺錢將三個孩子送到外國讀書,結果目標達成,但被栽培的女兒學有所成卻不快樂,也選擇了一條跟自己媽媽截然不同的人生路。

外傭跟香港家庭的關係互相依賴,看似簡單,卻又有點複雜。孩子是被照顧、享受服務的單位,不少卻有活在夾蓬中的感覺。
外傭跟香港家庭的關係互相依賴,看似簡單,卻又有點複雜。孩子是被照顧、享受服務的單位,不少卻有活在狹縫中的感覺。

C現在全職照顧女兒,接送、煮食、陪伴都親力親為。昔日跟我大談在哪裏美甲美容的同事,今天跟我分享如何每天能用一百元籌備出有營養又美味的三餸一湯,但最令她滿足的,還是能夠時刻陪伴女兒成長,分享人生,「我只可以概括地說,我希望我女兒在兒童時期,無論發生甚麽事,都有一個親人,會以她的立場,在她身邊,陪伴和講解,一起經歷。」「遇到問題應該怎樣面對,分享大家之間的感受……從生活中,培養正確價值觀,以及做人的責任等。這些事情一個工人姐姐又怎會懂得教她呢?」

法新社、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