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蕭欣浩
熱門文章
蕭欣浩
廚聞食誌
ADVERTISEMENT

回憶飲食文化地景

19.01.2024
圖片由作者提供

學期之間,趁有些許空閒,想想不如帶學生去做義工,也是一種學習。義工種類繁多,自己揀從興趣出發,飲食文化為題,做跨代的共讀交流。疫情期間,自己的工作室獲得資助,舉辦中、小學的中文繪本創作比賽,希望學生在家學習之餘,也可以談談飲食,用創意來思考香港美食,表達自己對飲食的想法,用腦海建構飲食場景。學生創意豐富,用圖文訴說知識和故事,雞蛋仔、車仔麵、蛋撻、白糖糕,滿載不同人的回憶。

製作繪本的意義,是想將內容分享他人,形成知識傳播。同時,繪本記錄食物,可以築成橋樑,將不同人的回憶串連起來。藉由繪本,我與學生到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從古籍中的飲食,談到香港飲食文化,有些學生愛酥皮蛋撻,有些學生愛油角、煎堆,提到假日跟家人飲茶食點心,還有閒時接觸的薯條、漢堡。講的時候,大家都雀躍,當然更愛遊戲過後派發的零食。

同一內容的繪本,送到長者手中,談到的經歷完全不一樣。我與學生再到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元州長者鄰舍中心,與一眾長者交流。跟長者講粵菜,大家都可以從小講起,以前的鹹魚白菜,曾經新潮的紅豆冰,再對當下的飲食潮流作評價。各人心中似有各種文件匣,談到這樣那樣,隨心緩緩打開,看看抽出甚麼資料,來跟大家分享。長者各說,叮叮糖已經沒有隨街叫賣的情景,紅豆冰以前真的會刨冰,某家茶記的蛋撻師傅,其實是跳槽過檔,車仔麵以前是下欄貨,現在賣得實在太貴。

對答之下,學生似懂非懂,有時回話,有時聆聽,不明白就多問,能了解就補充。彼此構成的有機交流,正是院校時常談到「服務研習」的精髓。學生與長者愉快傾談,活動早就超時,大家揮手別過,期待下次小學、大學與長者的同場交流。學生早上有心,專程擔當義工,我也慰勞大家,一行人到附近酒樓飲茶。走入「碧儷苑・精點粵菜」,茶客不少,在最末的枱坐低,點了一堆點心,幾道小食,明白學生應該未食早餐,都有點餓了。

學生圍坐三數,自己想多試點心,正好大家分享。炸物出品不行,魷魚鬚、九肚魚調味、炸功都不合格,可能午餐不甚多人點,經驗就有欠了。點心普遍出色,學生說燒賣不錯,自己默默連食三粒。我說金錢肚調味出色,輕辣惹味。大家食最多反而是炸子雞,皮脆肉嫩,雞肉味濃,大家邊食邊讚好幾次。後上的還有樹熊外形的包和荔枝形的點,樹熊包內藏栗子蓉,皮軟不甜。荔枝點實際是奶皇煎堆,外沾紅色粉粒,外形神似,奶皇餡內,再包荔肉。兩款點心都內外兼備,十分難得。樹熊包上枱,會有飄煙樹景,我將荔枝點合併上去,學生J衝口說是「荔景」,隨文附圖,跟大家分享,我們飲食經歷中的「荔景」。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