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蕭欣浩
熱門文章
蕭欣浩
廚聞食誌
ADVERTISEMENT

速食印象

17.09.2021

有時工作疲累,無神兼無氣,自然就會想食漢堡、飲汽水。熱量幫你回魂,糖份令你興奮,對我來說,萬試萬靈,會肥嗎?先捱過今日再算。有時口痕難擋,宵夜想食薯條,早餐想食薯餅,口腔與腦海的記憶被潛移默化,金黃香脆,小朋友早已被廣告「洗腦」。我跟不少「八十後」的成長步伐一樣,踩過最多次的要數「速食文化」,當中無人不知的必定是美式連鎖店「麥當勞」。

小時候要踩入麥當勞的途徑很多,但不一定容易,默書、考試攞高分是其中一種。家長湊放學時,總會聽到同學報告成績,接住就話「想食麥當勞」。這種用成績換取回報的方法我試過,的確有效,可惜本人達標的次數不多,惟有另覓方法。個人處理不了的事,就找三五朋友幫忙,方法似乎從小到大都通行,夾錢食麥當勞是讀小學時的常事。

以前的麥當勞確實帶點歡樂氣氛,卡通人物加上繽紛佈置,令小朋友有如置身夢幻小樂園。迴旋木馬有些是固定裝潢,有些是轉動設施,通常是開生日會才會有專人負責開動、看管,所以能廣邀同學出席的小朋友,面上不免帶有幾分主人家的傲氣。其他到場的同學眼睛都變成心形,大家依喜好隨意點選想食的套餐,唱唱生日歌,玩玩小遊戲,速食文化就這樣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一九七○年代的香港生活愈見急速,速食文化隨之冒起,外來和本地的速食店愈開愈多,「八十後」正處於速食文化盛行的黃金時期。一九八八年的電影《雞同鴨講》正正以這段時期為背景,講述炸雞連鎖店的大肆擴張,為對面街的老舊燒鴨店帶來極大衝擊。電影到最後,燒鴨店換上新裝修,轉成現代化的經營方法,起死回生,現實也有相同的例子。相反,炸雞店因人事問題,最終火燒收場。這點反而受電影情節主導,用來說明邪不能勝正。實際上,炸雞店、速食店直至現在仍是成行成市,只是風頭已經不及過去。

美味的煙肉常被人錯覺是速食,你覺得呢?
美味的煙肉常被人錯覺是速食,你覺得呢?

飲食時常引向人的慣性,習慣從已有的經驗中找例子,有時會形成盲點,甚至轉變成固執。講起美國菜,不少人最先想到麥當勞,情況是合乎常理的,多食多接觸,腦海就會自動給出答案。美國菜當然不單單是漢堡、薯條,我在暑期的飲食文學及文化課,刻意帶同學嘗試不一樣的,最後選了中環的「Smoke & Barrel」。餐廳位於蘭桂坊的後面,疫情下街道冷清,跟上樓的「Smoke & Barrel」形成強烈對比。

餐廳客滿的時候粗略一算,客人大多是外國人,餐廳的隱密程度比較高,大家用餐時相對比較自由,從一枱到另一枱,合法規之餘又能高談闊論。先來的菜式有Grilled Pork Belly,本以為同學看到腩肉一側的肥膏,多少會有點猶豫。不過似乎是我多慮了,同學快速伸手各叉一件,三件剛好分完,我只能傾聽同學的食後好評。一同上枱的有Mac & Cheese,屬於美國典型的comfort food,香港的餐廳不多見,邊食邊跟學生講解一番。芝士跟通心粉配搭得好,不乾不膩,感受到「熟悉令人安穩,熱量使人滿足」的魔力。

「Smoke & Barrel」的煙燻肉類是賣點之一,接續上枱的是Cider Glazed Baby Back Ribs,是較短身的肋排,用蘋果酒和香料醃製,甜味比較重。肋排用柴火爐煙燻慢煮,豬肉入味,油脂不多,一咬離骨不鬆散,明顯是嚴謹計算過的煮法。燒豬肋排食過不少次,很多時香味只停留表面,切和咬同樣困難,有些餐廳為求煮爛,成品變成家中的「煲湯排骨」,湯渣塗上醬料再焗,焗出來的也只會是一個笑話。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