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蕭欣浩
熱門文章
蕭欣浩
廚聞食誌
ADVERTISEMENT

回溯舊時味

08.12.2023
圖片由作者提供
2872siu

跟好友到酒店試懷舊粵菜,入大堂,上電梯,環境很好。走入粵菜餐廳,眼看全場爆滿,有熟客,有旅客,午市來說,生意算不錯。坐低吃過蝦餃、燒賣,還有預訂的燒味飯,逐一上枱,滋味細嘗。市場部經理與餐廳大師傅,先後入座,大家問起的都不是食物質素,反而講到更多酒店和文化。其實酒店有歷史,大廚有故事,加上懷舊粵菜,契合飲食文化,理應大有可為,只是名聲還可以再加強。

本以為輕鬆談食事,最後變成非正式會議,討論粵菜的過去和發展,談起香港經營的種種困難。飲食事從來需要認真討論,偶然觸發也不是沒有好處,無議程,無框架,無包袱,無記錄(這篇文章也不算記錄),暢所欲言,報喜報憂。香港中菜問題多多,人手不足,經驗欠缺,後續無人。大家談得興起,何不切入正題,直接提問師傅:「有無解決辦法?」師傅耍手擰頭,似乎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背後蘊藏的是,十年八年都解決不了的問題。

常說香港中菜,風光時風光,風光過後失焦。當然有不少中菜師傅,「唔扮嘢,做自己」,我真心敬佩。不過「好嘢要有人知」是事實,如何讓中菜在香港,以至全世界推廣,愈來愈需要文化與知識的承托。何不做專做細,說好蝦餃故事,說好燒味故事,著實不是講笑,食物從裏到外解構再重組,你知,其他人唔知,吸引力自然提升。故事人人可講,人人搶住要講,但問題是,「究竟大家知唔知自己講緊咩」。

講起過去的中菜,大師傅直言以前工作拚搏,有段時期專接日本客。好奇追問原因,師傅說幾十年前,日本客來港,就是專門要食粵菜。原因簡單,因為當地中華料理普遍,但不是傳統粵菜,要吃,到香港最容易。香港承襲傳統粵菜,另添在地創意發揮,加上當時香港文化往外輸出,音樂、電影、電視劇,影響亞洲不同地區的一代人,促成香港變為中菜佳餚的文化窗口。

前幾日到「滬江飯店」,確實驗證了這一點。說飲食業晚市差,滬江閒日夜晚,全場兩輪爆滿。我跟學生隨意走入攝位,六點入場,七點半交枱。同場不少日本旅客,全點大閘蟹套餐。食客不是在夾蟹粉小籠包,就是在吃蟹粉翅,有人邊剝大閘蟹,邊飲溫熱女兒紅,較後上枱的蟹粉粢飯配豆苗,大家都放慢吃,有些人已經吃不下。

大閘蟹蒸前捧客,檢視生鮮程度,旅客紛紛舉機拍照,即蒸蟹熟,侍應稍加開蓋剪腳去心,注滿儀式感。蟹粉系列中,我們只點了小籠包,吃下去順喉不腥,皮薄見功夫。另點醃篤鮮味較淡,栗子炆魚肚明顯煮不夠身,小菜水準一般,可能全心投入時令套餐當中。一味蟹粉足夠帶旺一時,構成一波瑕不掩瑜的情況。多口跟侍應說,今日很多旅客捧場。侍應回應,老字號有一定旅客支持。老字號不是一日建成,之前流傳的菜餚,昔日打下的口碑,有時維持下去,保持一定水準,食客要來尋味道、找回憶,都有一定的線索和根據。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