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畢明
熱門文章
畢明
Finer Life
ADVERTISEMENT

畢明專欄:Taste in Ideas

27.08.2016

美國作家/公共知識份子Susan Sontag說:”Intelligence is really a kind of taste, taste in ideas”。

不能同意更少。與其說「聰明」,不如說「知性」,是一種品味的修養。Taste in ideas,看似抽象,實具體可見,從其眼光、取捨、生活細節、態度和要求清楚可見。

Tyler Brûlé一例。不知道他?好。

那《Wallpaper》,知不知道?96年才創刊,90年代最成功的雜誌之一,影響全球藝術、設計、文化、旅遊、美食、建築品味圈的時尚讀物。你有你說數碼年代如洪水猛獸,吞噬紙媒不見血不吐骨,但這雜誌橫空自豪,成功得被《Time Inc.》收購,至今還是一個有聲有色的活生生傳奇,其創辦人,正是加拿大人Tyler Brûlé。他,肯定有taste in ideas。

那天,好友拿着這本厚厚的硬面黃色大書,翻完又讀、讀完再讀,津津有味,然後咕嚕咕嚕,邊看邊點頭,再高呼「喂,咪finer life?咪你嚟?」

不敢,但她翻的正是《The Monocle Guide to Better Living》。Taste in ideas的示範和大成。先說《Monocle》。巴閉厲害潮人必讀、Intellectuals必備的英國雜誌《Monocle》,2007年才出版,又是紙媒夕陽時代的逆市奇葩。作為一本時尚雜誌,一個24小時電台,一個傳媒品牌,頑強而有型地表演、或者應該說是再一次地表演,祇要內容夠精銳、美術夠魅力、題材夠吸引、編採夠深度、品牌夠格調,雜誌一樣有前途。是Tyler Brûlé創辦的另一傑作,差不多是《Time》加《Vogue》加《Wallpaper》集一身,又全部都不是,但政治、商業、文化、時裝、旅遊、設計等課題它都有,再次無法挑剔地告訴世界,祇要你做得夠好,讀者便會支持,廣告便會上門。2014年《Monocle》小部分股權已售予日本日經集團,成功套現,銀碼保密。難怪當記者問Tyler Brûlé「未來5年你可以憑《Monocle》獲利嗎?」他可以答:”No, I already bought an island, and I did that with old media [money]”。風騷,在嘴角。

《The Monocle Guide to Better Living》從城市、商業、教育、健康、格調、快樂、文化等題目切入,比起一般指南式導讀有趣又有視野,取材精、排版醒、圖片靚、最重要是整體的taste之監控,由美術到文字,題材到表達,不會太硬、太乾、太自high、太離地、太偽文青、太chok、太自以為是。資訊性之中有批判性,似報告又似分享,你未必認同它的每一篇文章,但會喜歡它的態度。

什麼是better living?「十個可視為家的城市」,東京哥本哈根慕尼黑我不過電,可持續性綠化城市規劃,我在太多地方讀過它們的好;但《商業──值得從中學習的》一章,卻有黎巴嫩的Chateau Musar和泰國的Doy Din Dang Pottery,真是驚喜。前者我熟悉後者未聽過,懂喝酒的都未必知Ch. Musar的功架,但它其實大有來頭。在戰火中傳承本地風土面貌,在政治風暴中堅持釀出自己的風格,又把酒窖借給平民作防空洞,已故老莊主Hochar被《Decanter》選為Man of the Year,不是法國意大利人,是黎巴嫩人。它的酒,高級食府酒單上備奉,著名酒評推崇。

Doy Din Dang Pottery在泰國山區,把從日本大師學來的手藝,結合大自然氣度,在遠鄉僻壤中做個職人,在潮濕炎熱中找一襲清涼的禪意。談到”why it inspires”,陶藝師Somluk Pantiboon不但造出全國稱譽、鑑賞家珍藏的作品,他更與難民及當地居民一起造陶器,發展出一整個社區陶藝氣候文化。

厚厚的書,全方位尋索個人和世界,精神和物質上的更優質生活,比起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說:「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又進了一步。《Monocle》的態度是,有用無用,什麼都好,愈文明進步精煉,愈好。

《The Monocle Guide to Better Living》總結了這個時代「應當珍視和持續下去」的東西,至少是以Tyler Brûlé之見,以他的品味,認為是”meant to treasure and last”的美好。

他,不過被《紐約時報》名為”Mr. Zeitgeist”吧。Zeitgeist,德語,解作時代精神。

從政、從商、做人、做事、談情、遣興,都有taste in ideas多好。(唉)

瑞典語問候人:Hur är läget?

英語問候人:How are you doing?

廣東話問候人:你好嗎?

“Monocle Weekly”會問:Where are you fresh from?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