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同路舍
熱門文章
同路舍
同路舍
ADVERTISEMENT

【同路舍專欄】無家的開端 ─ 一切從「家」開始 (下)

02.03.2024
吳兆康(同路舍項目總監)
圖片由作者提供

重獲新生 – 社區關懷及家人的力量

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人生經驗;只要重新振作起來,加上支持及陪伴,最終必會所有轉機。婷婷接受了一次更漫長的治療,出院後再次回到我們的服務當中,嘗試從安穩的住處及日常生活中慢慢恢復過來。我們有見她仍未能適應現實中的工作,便先讓她參加我們服務單位內的就業計劃,讓身心重拾狀態。

婷婷在我們的社區廚房渡過了三、四個月,她今次不必只依靠自己的決心及努力,更有着社工、同事、朋友們的關懷,以及服務上的支援。另一重要的決定亦油然而生,就是她亦決定面對自己,並開始嘗試找回她最珍而重之的家人,儘管過程困難重重,她最終亦於去年重新連結到她的兒子。她再次一如以往的笑容滿面,但當她分享到與兒子的相處及近況,更見真情流露,發自內心的溫暖溢於言表。陪伴的角色,社工或朋友當然可以做到,但家人之間的親情,卻是我們一生最重要而無可替代的。婷婷想到她的兒子,亦有了動機走出舒適圈,因此離開了我們的服務,再次在外覓得工作。這次顯然和以往不同,她更有盼望、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此後接近一年了,婷婷間中亦會回來中心上班組、亦回分享和兒子聚會等愉快的經歷,婷婷再沒有受到精神狀況困擾,亦不需要服食任何精神科藥物。而她經歷過的高低起跌,加上和最重要的家人重新連結,讓她有了更大信心及決意,最近更接受了我們夜間關顧員一職的挑戰,投身於我們剛開展的最新項目,由服務對象成為了同路舍的正式同事,關懷及照護於共居單位生活的女性無家者,亦將她克服精神困擾的經歷、勇氣及堅持,繼續傳承於其他女性無家者身上。

婷婷積極參與同路舍各項活動,並帶動其他參加者。
婷婷積極參與同路舍各項活動,並帶動其他參加者。

無家者的責任? 個人責任? 家庭責任抑或是社會責任?

婷婷閒時熱愛行山。
婷婷閒時熱愛行山。

無家者落入困境,普遍被社會認為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包括個人陋習、行差踏錯、性格懶惰等,但事實上這些問題只佔極少數部份。近年有本地研究指出,大約四至五成多的無家者,都受着不同身心健康的狀況影響,情況是相當令人擔心的。無家者的健康狀況被忽視,除了是公營醫療系統上的漏洞外,亦是基層醫療藍圖設計的缺失,更重要的是政府沒有對這個群體制定專門政策,以致出現一個又一個流落街頭的故事。

更深一層的是,這幾年來我們遇上的無家者故事當中,發現不少源於「家」的問題,最終引致「無家」的狀態 — 家庭系統上的缺失、成長旅途上家人的傷害、家庭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壓抑、家庭身份促成的壓力、家人關係破裂等等,問題的根源也是來自家庭。源於家,有些人構建了不同性格缺憾;源於家,有些人出現各種精神狀態;源於家,有些人失去了重要的人際連結。當他們無法走出圈圈,落入了「無家」狀態,若沒有外力帶來改變,這種狀態並不會隨着時間流逝而好轉,反而只會令他們更加無法自拔。他們很想回家,卻回不得;他們很想再有家人,卻已失去。

所以,讓我們成為他們的家人,修補他們與家人的連結,把他們對家庭的信念及憧憬在他們心中埋下種子,是介入他們生命的重要元素。正如婷婷亦是憑藉對家庭的盼望,找到了重過新生的力量。

無家者,是弱勢中的弱勢,無論政府或普羅大眾,都應去關懷、庇護他們,讓他們有動力、有意識地重回家人的懷抱,或尋找另一個家,而不是僅僅向他們丟下一句「為自己負起責任」。精神健康的狀態、家庭關係的破裂、社會的污名化、政府的無視,被邊緣化的無家者無力掌控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又怎能夠負起責任?

同路舍,就是希望讓無家者在生活中慢慢恢復,並在「全人治療性社區」的模式下,得到信心、連結及充權,再次有力在曾經疲憊不堪的身上負起責任,將一個又一個信念及長處呈現,重構自己生命價值,活出夢想及希望、活出第二人生。

婷婷(右)在同路舍的女性無家者共居單位擔任夜間關顧員;圖左為作者吳兆康。
婷婷(右)在同路舍的女性無家者共居單位擔任夜間關顧員;圖左為作者吳兆康。
吳兆康(同路舍項目總監)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