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教.養手記
熱門文章
教.養手記
羅乃萱/趙榮德/楊永明/葉妙妍/洪細君/廖寶兒
ADVERTISEMENT

楊永明專欄:淺談遊學

21.07.2017
作者提供

暑假到了,旅遊旺季,你打算跟子女到哪裏走走?黃金海岸?澳大利亞的,還是香港的?須知道:「遊」,不一定要離境,最重要的是了解為什麼要「出走」。

遊學在今天的香港,已經成為一種課外活動。小時候我的課外活動也充滿着「遊」的概念,就是放學後,約同三五知己遊走於當年紅磡的「新填地」──現址紅館與火車站,由下午遊玩到黃昏,接着回家晚飯,可真是不亦樂乎。遊,有着流動的、探索的味道;是一個充滿變數的過程,也可能是一趟非凡的經歷。

遊學不是今天社會的產物,在中國甚至可以追溯至春秋時代,距今二千多年,還記得孔子和他的弟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嗎?孔子當時五十多歲,竟然決意離開魯國,帶着跟隨他的學生四處遊歷,花了前後十四年的時間,在接近七十的高齡,返回魯國,這趟「遊學」可真算長!英國社會於十八世紀也興起一股遠赴歐洲大陸遊歷和學習的熱潮,from local to global,完全不是新鮮點子。

「遊」這個字,可以配上的詞語真多:遊戲、遊玩、遊覽、遊歷、遊蹤,然而一加上「學」之後,就變成遊中有學,學中有遊,語意豐富得多了。遊學是第一身經驗,若能事前充分規劃及安排,可以達成的果效往往比預計的豐富,意外收穫俯拾皆是;這全建基於出發前的周詳考慮、帶隊人(老師或領隊)的質素和預備,以及參與者(學生和家長)的期望和態度。

遊學是學習空間的轉移,在今天虛擬與真實之間,第一手經驗必定更加可貴。大家要考慮的,或許是在市場經濟下,遊學變得商品化,遊學活動是否具有實質學習果效,還是純粹消費行為,很值得我們深思。無論如何,走出課室,探索研究,肯定有助身心成長……於黃石公園親眼目睹百年一遇的全日蝕景象比起在太空館電腦屏幕上觀看,你不會認為是一樣的吧?!

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