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教.養手記
熱門文章
教.養手記
羅乃萱/趙榮德/楊永明/葉妙妍/洪細君/廖寶兒
ADVERTISEMENT

楊永明專欄:聽不到的說話

04.01.2019

你每隔多久查看一次手機?2017年《紐約郵報》引述一個研究指出:在非睡眠時間內,每個美國人平均十二分鐘就要看一次手機,香港人可能再快一點吧?六分鐘?四分鐘?我們會說:「喂,要覆客人WhatsApp!做嘢呀。」無論何時,只要醒着,工作與否,我們都要一機在手。今天,手機像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一旦丟掉或忘記帶上,定會手足無措;若在內地,分分鐘衣食住行也無計可施。資訊科技革命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連繫方式,同時也徹底改變了我們接收和發放資訊的行為和習慣。

有專家指出,現代城市人下意識地,好像隨時都在預備接收信息的狀態中,彷彿總有一條或多於一條的未讀信息在「等待」我們;故此久不久,我們總會察看一下手機,滑一滑,有人留言嗎?有人like嗎?這當然要拜社交媒體的急速興起與普及──拿着手機,我就像在廣闊無垠的網絡海洋中撐着一艘小艇,眼睛不停的盯着屏幕,指頭在信息間跳動,閱讀又發放,任它驚濤駭浪,小艇最多載浮載沉……藍天白雲嗎?我post;行雷閃電嗎?我like。

有post有like有留言,是溝通嗎?我懷疑。

試看周末中午,熱鬧的茶樓中,你一定有見過在茶樓飲茶的人,或是一家四口,或是「家爺仔乸」,一邊飲茶吃點心,一邊滑手機上網或睇劇。閒話家常,交換資訊,極有可能在某個「WhatsApp谷」已經進行中,但卻不是面對面同枱的那位;最近的距離,或許原來是最遠的。茶罷結帳,人人盯着手機離開,讀着那聽不到的說話。

真正的溝通人在心在,用心傾聽。傾字的本義有伸長頸項的意思。人專注時,會不自覺地把脖子伸長,就是想用心裝載對方的信息內容。傾聽就是專注地聆聽,尤其是那弦外之音,那是深層聽不到的說話,但卻是心底話。內心的說話不容易聽得到,聆聽內心才是深度的聆聽。

下次陪伴子女,請把手機放下,忘掉那網絡海洋,聽聽孩子心內話,你會發覺那片天空藍得多。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