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黃曉恩
熱門文章
黃曉恩
心・情繪本
ADVERTISEMENT

黃曉恩專欄:鬚眉不讓巾幗

15.04.2019

有人認為,女兒能比兒子更無微不至地照顧患病的父母、更體恤明白他們的心情和感受;我看不一定。近來在這專欄寫過一對孿生兄弟與罹癌母親的深厚情誼,令我又想起另外一位兒子與他患晚期腸癌的母親。

這位兒子四十多歲,會在短頭髮的末端輕輕塗上髮蠟;恕我沒有這方面經驗未能認出他穿的是否名牌服裝,但總之他的外觀頗為型格。有次診所護士向我報告,他朝我上下打量,似是嫌棄我毫無打扮、衣裝平庸,並將官方照片和真人比對後覺得「貨不對辦」;我雖一向知道醫生的形象直接影響求診人數,卻也自詡是實力派而非偶像派,故不以為意。他大概感受到我用心照顧母親,仍一直帶她到來接受治療,而且堅持每一次都親身陪同。母親得病數年,每兩三星期覆診,他雖不是每次跟她一同到達,但總會趕來接她回家。

跟上次談及溫文爾雅的孿生兄弟不一樣,他較粗豪地稱呼母親為「阿媽」或「老母」,而且說起話來──並不是態度囂張,也不是沒有禮貌──就是有點「串嘴」。對母親也如是:常常開口怪責獨居的母親不肯改善居住環境,例如硬要睡木板床而不願購置床褥,又不願雇用私家看護,更不肯多吃營養補品……而母親則會搬出不同藉口,就像睡木板是多年習慣,吃了補品吃不下飯等等。
最後兒子總會轉向我,嘴角向上一翹:「你看!她就是不聽說,有甚麼辦法?不然你來跟她說好了。」
「婆婆,兒子很關心你呢。」

這時母親就會軟化,喃喃自語:「那倒是真的。他很關心我……」

他給母親找來教會的朋友,趁化療的數個小時來探望。我問:「你是基督徒?」他急忙否認,猛地揮手搖頭:「不、不,我才不信的。」那麼教會的朋友?「來關心她的。我怕自己不懂關心她,你懂的,我是個男的……」

後來老人家身體漸漸虛弱,住進寧養院舍,兒子天天帶吃的來,床邊也總放着些餅乾蛋糕的以防隨時餓了。天意弄人,母親就在兒子離港往內地期間突然急轉直下,預計幾天內就要離開。兒子一直十分擔心,與我緊密聯繫,了解最新情況。最後關頭,照顧母親事必親躬的他卻決定留在內地,不更改行程回港見母親最後一面。我想像不了這個決定背後的掙扎和情緒:是公事纏身?交通安排問題?看化了?還是難以面對寧願選擇逃避?不過無論如何,我深信這段母子緣已遠遠超越必須見最後一面的層次了。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