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譚凱韻
熱門文章
譚凱韻
雲圖
ADVERTISEMENT

那場《年少日記》的刪減片段

19.12.2023
《年少日記》劇照

(內有劇透,請見諒)

記得看完《年少日記》那天晚上,很沉重。

跟小朋友做功課時不時出了神,腦中浮起小小有傑的笑面和片段,或許是因為電影有些地方太觸動我,又或許是因為眼前這個小男孩剛巧也是十歲。

十歲的人兒,內心是否已經有一個媽媽觸及不到的角落?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和自己的未來?面對失意,他會選擇一躍而下嗎?

看著頻繁的學童自殺新聞,更感在這個世代照顧兒女,如履薄冰。

媽媽的愛,彌補不了小主角所承受的傷害和痛(圖片來源: 《年少日記》劇照)
媽媽的愛,彌補不了小主角所承受的傷害和痛(圖片來源: 《年少日記》劇照)

 

電影中的爸爸(鄭中基飾演)嚴厲、 暴躁、 自負。電影中透露他出身貧窮,靠自己努力成為了律師,也成為了嚴父,希望用棒打出出色的兒子。

我喜歡電影中很多的情節,但惟獨對這個爸爸的角色感到很納悶。我身邊沒有律師朋友,不知道真實世界的藍血中產會否因為兒子將「 A glass of water」說錯成「A cup of Water」而大駡兒子為「垃圾」。當時只感到這個角色的誇張,是為達到戲劇效果,方便劇情推進,而忽略了真實性。

直至近日看到電影被刪的片段,好像解答了我心中一點疑問。

那是一場拍攝了卻未被放進電影的片段。片中見到小小有傑被爸爸狠狠打過後,哭著回房,媽媽替他搽藥膏。小人兒哭,媽媽也在哭,媽媽輕輕對小孩子說,「你爸爸用滕條打你已經算好好架喇……你爸爸細個嘅時候,爺爺係用煙頭『辣』佢架。」

這片段似乎解釋了,鄭中基的角色也是在暴力下成長,然後他也成功地活了過來,也活得很成功。於是他就成了今天這個爸爸。

我不是想為這個爸爸開脫。他的性格影響了整個家庭,四個人的人生。

但換個角度,作為人父,他希望孩子成長、成功。他有期許,然後執行: 打罵、 聘請較高學歷的鋼琴老師、 孩子成績理想就帶一家到美國旅遊,全都是希望推動孩子成長。而在他的世界和角度,成功是快樂的來源、 是人生的目標和成就,他希望孩子人生先苦後甜,其實很難說「沒有愛」。

每對爸媽懷孕前、 生產前,都沒有有系統地學習過怎樣當父母。父母自己也是受著自身成長的經歷所影響和限制。就像電影中的鄭中基,覺得自己在窮困中捱過了、 走過了,孩子在嚴厲的教導和栽培下,都應該能走得過,而且可以比爸爸走得更遠更高。這些期望和安排,其實都是出於愛。

人是複雜的動物,即使是十歲的孩子,也不是單純因為家庭的壓力而自殺。有傑明確表達過自己晚上睡不了,或許有情緒問題;他最愛的漫畫的作者因為跳樓而去世;他最喜歡的鋼琴老師被換走了; 他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但因為資質問題,總是達不到身邊最愛的人的期許,都是令他走上絕路的解釋。

這個失去孩子和家庭的父親,是否應承擔所有責任和傷痛?

弟弟有俊讀書和音樂都很出色,但因為哥哥自殺,人生的軌跡被徹底改變。 (照片來源: 《年少日記》劇照)
弟弟有俊讀書和音樂都很出色,但因為哥哥自殺,人生的軌跡被徹底改變。
(照片來源: 《年少日記》劇照)

 

小孩子的自殺是漣漪的中心,然後傷痛緩緩地向外蔓延,正如電影的英文名字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時間繼續推進,弟弟有俊的人生軌跡被哥哥的自殺撤底改變 。由那個在台上表演鋼琴、 一家三口會到場支持的成功男孩,哥哥離世、 媽媽離開,然後成為了一個常常在校打架、 先後轉讀三所中學的問題學生。

如果人生能如錄像般回帶,鄭中基飾演的爸爸其實未必能大幅降低對兒子的要求(正如剛才所說,他的行為和期望也是受著他自身的成長所影響); 但或許,他能給孩子多一些擁抱。十歲的小孩子,仍然很需要父母給予溫暖的。

最後,我相信,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失意。

祝願每一個青年,都能遇上人生中的鄭Sir和Miss Chan,他/她「未必幫到你,但會陪住你」。然後孩子們在關懷中想通、 成長,再昂首往前走自己應走的路。

《年少日記》劇照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