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孟暉
熱門文章
孟暉
食藝談
ADVERTISEMENT

苦節君

04.10.2018
k131114jayce-009
清宮御用竹茶爐

傳統文人多嗜茶之士,喜歡親自烹點茶湯,因此,易於移動的輕巧茶爐便在茶具中不可或缺,而且造型雅致,製作精良,與傳統士大夫的生活氛圍和諧一致,讓茶事不僅怡口,而且悅目。

傳統上,燒水的小茶爐叫做「風爐」,早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中就已有了固定成熟的形式。這種小爐可以採用銅、鐵鑄成,也可以用泥燒成,甚至以整塊石料鑿就,爐壁上往往裝飾有銘文、卦文以及禽鳥、花草紋樣。唐人生活中,榻、牀等矮足坐具仍然非常流行,大家習慣於坐在矮座上,面對着低矮的几案,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襲着席地而坐時代的生活方式,因此,當時的風爐也不需要高度,僅僅配有三個矮足。

到了宋代,高足家具成為主流,人們的坐具以及几案類家具普遍增高,矮足的小風爐就顯得不協調了,於是,在這個時期,風爐之下被配上了高圓座。由於宋代人在一切事物上追求形式美感以及精湛的工藝造型,所以,這種高圓座被設計成一朵盛開蓮花的形式,小風爐安放於花瓣的正中,宛如被花朵托起。

在明代,風爐又獲得了更為清雅的風貌,出現了「竹爐」,也就是用竹竿編成一個方形的支架,設在支架之上的爐體也以竹竿製作外殼,只有爐膛採用泥胎。清初人陸廷燦《續茶經》還根據明清竹爐的這一形式特點,為風爐尋找到一個非常有韻味的名號—「苦節君」。乾隆當第一次南巡時,在無錫惠山聽松庵見到明代僧人性海製作的竹茶爐,便下令內務府造辦處仿製了兩件。其中一件至今保存在故宮博物院,乃是採用細泥為胎,而以原色木料結成爐座、灶體的框架,再把細竹篾片編成玲瓏的花紋,將爐的外壁加以遮覆。由它,我們可以充分感受明代竹茶爐的素雅韻味。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竹爐在結構上相比前代也有着很大的改進,把原本直上直下的桶形爐膛,改為上圓下方的兩個相連部分。箅格安置在圓形火灶與方形灶膛之間,炭火實際上是放置在圓形火灶之中,其灰燼從箅格間落下,掉在方形灶膛之內,很方便清理;同時方形灶膛讓氧氣充分地進入灶體內,這就使得其上面的圓形火灶內的炭火能夠更旺盛地燃燒。

這幾年,以品茶為雅道的人們重新對茶爐發生興趣,或許是受日本茶道的影響,流行的均為和式茶爐。其實,傳統中式風爐,如宋式蓮花座爐、明清竹茶爐,都非常優美,只是沒有進入今人的目光而已。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