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孟暉
熱門文章
孟暉
食藝談
ADVERTISEMENT

伊朗人的羊肉泡饃

26.10.2017
十六世紀西亞細密畫中表現的咖啡館

 最近又有朋友去伊朗旅遊,導遊大概也會帶她們吃各種當地美食,包括「迪茲」。

2013年我和三位閨友在伊朗玩了兩個星期,一路上跟着導遊梅迪和司機哈桑變着花樣吃,有一次便品嘗到迪茲(讀音可拼寫為Dizi)。一看到實物,再一聽梅迪介紹,植女史馬上說:「這就是羊肉泡饃啊!」我們都笑了。

十六世紀西亞細密畫中表現的咖啡館

不過迪茲究竟與中國的羊肉泡饃不完全一樣。迪茲這個詞原義為「小砂鍋」,所以可以翻譯成「波斯罐燜肉」,是把羊肉或牛肉與番茄、鷹嘴豆以及其他蔬菜和各種香濃調料配在一起,裝在帶蓋小陶罐裏,於火中燜熟。連罐直接上桌,這時罐體仍然燙手,具體的吃法則非常特別,先把罐內濃香的湯汁傾倒出來,大家各分一碗,然後把名叫「饢」的伊朗烤餅掰成碎塊,泡在湯裏吃掉 ;這一步確實很像羊肉泡饃。但迪茲還有下一步的環節,侍者發給我們一把小杵子,由客人自己用這杵子在陶罐裏反復舂搗,將罐內肉菜搗爛成稠糊,再舀取適量,半捲於烤餅中,配一點鮮薄荷,當卷餅吃掉。

我們吃住都在伊朗專門招待遊客的酒店、餐廳,所以菜單上會有迪茲來滿足外國人的好奇。實際上,在伊朗人那裏,迪茲本來是傳統咖啡館裏的特色菜。在薩法維王朝時代(西元1501-1736),波斯人時興的是喝咖啡而非紅茶,而且男人有泡咖啡館的習慣,當時這個波斯帝國的大小城市裏均是咖啡館(قهوه خونه)遍佈,帕夏(總督、將軍等高官)們也往往在私家咖啡館裏接待外國客人。薩法維時代的民間咖啡館有點像中國的傳統茶館、茶樓,人們在那裏既從事各種消遣如下棋、聊天、約了朋友見面、欣賞音樂,也找工作、談生意,順便抽抽水煙。這裏也是民眾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四周牆上掛滿繪畫,表現《列王紀》以及第一代伊瑪目阿裏英勇作戰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會有專門的說書人在這裏坐場「說書」,他們以特定的韻調吟唱《列王紀》以及其他英雄史詩。

咖啡館裏如此好玩,很自然的,男人們一旦閑了,會在這裏泡很久,而混久了就難免肚子餓。於是,像今天的咖啡館會提供三明治一樣,昔日的波斯咖啡館備有一樣簡餐,那就是迪茲。傳統上,咖啡館裏的飯菜就這一樣,其他品種一律不賣,結果反而形成了人們在咖啡館特意要吃迪茲的習慣。

近代以來,伊朗人的生活中,紅茶取代了咖啡,西式的咖啡館取代了傳統的咖啡館,如今,只在街頭巷尾偶爾會有老式咖啡館,作為民俗與文化遺產而存在着。聽說咖啡館早就在伊朗盛行過,並非歐洲的專利,大家一定都像我們一樣驚訝吧。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